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被遗忘的仙人之居

0 / 291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发表于 2023-7-3 15: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遗忘的仙人之居
                                          李 勋 明  2010-11-12
  
      荆门仙居乡地处荆山山脉环抱中,这里林壑优美,峰峦叠翠,泉流密布,植被茂盛。历史上仙居人西依大山躲避战乱,东靠沃土繁衍生息,俨然世外桃源。明朝诗人阮大宗咏《仙居寺》诗曰: “千峰万仞出云间,别有清闲别有天。 行共山僧谈妙谛,笙酣溪石漱流泉。 林光疏密堪图画,梵音虚微澹俗缘 。此即庐山名胜地,采真何必武陵边”。据《荆门州志》记载:“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一年改安居为昭邱”。仙居设县制距今1450多年,比荆门建城还早约500年左右。
   建于仙居山峭壁上的仙居寺距今1400多年。它与当阳玉泉寺和荆门东山宝塔同为隋文帝国师智者大师开创,唐初智就和灵济禅师相继续建。查玉泉寺史料,武则天母子国师神秀大师在当阳度门寺修行二十年期间也曾来仙居寺弘扬法理。仙居寺鼎盛时期僧众千人,方圆百里香客如织,香火十分旺盛。
   仙居寺建筑独特,分三层洞台挂于悬崖间,建筑风格类似山西悬空寺。部分房舍均用木柱和铁链支撑,上下落差近100米,左右排开约200米,现峭壁上的石孔就是过去悬空建筑的支撑点,在战乱频繁的封建社会,仙居寺临崖建筑风格无疑是修行和避乱的好地方 。   
   仙居寺在元、宋两朝不断修缮,增加了西和观、白虎塔和龙王、元角、三仙、观音、罗汉、法王等洞府。明朝末年,李自成克荆门,致使古寺遭到毁坏。清朝乾隆年间,荆门州知州舒成龙派州署巡检张九松彻底修缮寺、洞,添筑了方亭等建筑。并绘制寺庙建筑分布图收录于《荆门州志》。
   仙居寺在上世纪开挖磺矿的建设中遭到彻底破坏,但是悬崖峭壁、清泉、台洞等各种自然景观犹存,第二洞台还遗有天然石佛一尊。1982年在寺西南约3公里又发现一古溶洞,名“香炉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现已探明400米,五个大厅,进洞的第一大厅,约有400平方米,高40米左右。其余只是景观不同,大小相差无几。究竟有多少“大厅”,尚待进一步开探。仙居寺遗址的周围还保留了三座完整的佛塔,另有十几处佛塔残垣,即所谓“塔林”。千百年来,仙居寺高僧云集、大德辈出,按佛教仪规,方丈圆寂后,一般都在寺院周围建造佛塔,据说仙居寺佛塔有九十九座之多。其中恒亮和尚塔是修建最晚的一座石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石刻表明恒亮为仙居寺第四十代主持。这些石塔映证了仙居寺昔日的辉煌。
   石圣山位于仙居乡西北矿山村,从卫视图上看石圣山脉如一只大鹏展翅,雄踞荆门西北边陲屋脊,横断荆门、宜城、南漳三县市,气势磅礴,峭壁峥嵘,集华山之险与庐山之秀于一体,祖师殿和观音殿则建于主峰鹏头之上,现遗有仙姑石、祖师殿、观音殿残垣。根据清乾隆《荆门州志?山川》篇记载,“石圣山……高耸拔翠,山后有石笋高数十丈,数围屹立如人,故又名‘石人山’, 相传秦时有仙姑居住,朝吸露气,夕餐霞光,久之化为石。叩灵祈灵应,遂称为‘石圣’。州牧蒋日梅率僚佐士民捐修祖师殿,旋复观音殿,庙貌巍然”。石圣山堪称荆门小庐山,由于交通不便,养在西北人未识,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仙居集山、洞、泉于一体,大一点的山洞有捉马洞、樊王洞和香龙洞,且泉流众多,水质上佳。仅《荆门州志》记载的就有仙泉、灵泉、翘板泉、五桂泉、大翻泉、小翻泉、珍珠泉、潭泉等。这些泉流常年不歇,分别灌田数亩或几百亩。它滋润了仙居这方沃土。孕育出天星寨、樊王寨、钟家大院、仙居老街、蔡氏牌坊等历史 人文。也具有一定的旅游利用价值。
   唐以后南北大道由西渐东,仙居失去了交通要冲的地位,光环逐渐褪去,特别是长达半个世纪的“以粮为纲”,仙居由于交通闭塞,一度沦为落后的贫困地区。但是,这也是一种优势,这里没有污染,其天蓝、山青、水绿,民风淳厚,在周边县市无出其右。如今南河、北河水库的修建,更使仙居风景增色,锦上添花。
    2006年,仙居乡政府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游”,鼓励农民办“农家宴”“农家宿”,仅“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数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悉东宝区政府巳把仙居纳入荆门文化旅游圈整体规划运作。相信“仙居”这个美好的名字会一举唱响华夏。
        2006.10.31荆门日报 2007、1、7日荆门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