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荆门人用不好!

0 / 513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发表于 2023-7-3 11: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荆门人用不好!
                                 李勋明2009年文)
      近几年,荆门在文化舆论宣传上,对陆九渊的美化宣传远远超过了老莱子。陆九渊为荆门人做了好事,荆门人筑祠奉祀,始终没有忘记他。陆九渊毕竟是一位心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岂能与老莱子相提并论!
      老子和老莱子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约145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471之间,二人相距只有四百年左右,他也没有将这问题说清楚,只是本着“疑则传疑”的原则,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叙了老子的事迹后,也没有肯定,只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其意在存疑,而非定论。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下定论,今人谁敢下定论?如果今天我们用这两个人打文化品牌,老莱子的卖点远远超过了陆九渊。
       现在荆门人宣扬他的“孝隐”,抹煞了他“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根本思想。老莱子既然为道家始祖,在道教中是神,就应该让他入主正殿接受香火,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老莱山庄的作用要重新定位。
     “夏商周后无圣人”,“我乡乃老莱子故里”,是名附其实的“圣人之乡”。别人把“无”说成“有”,而荆门人常把“有”说成“无”!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荆门人用不好!
  清初荆门知州舒成龙对荆门的文化贡献更大于他的政绩,他敢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乾隆版《荆门州志》就是他组织编撰完成。关于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宋彭乘根据传说,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6年前后)于蒙山东麓凿顺泉,命名孝子田、孝子井。第一次把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之阳的传说事实化。七百多年后,舒成龙治州,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 “孝隐亭”,题刻“顺泉”和“老莱子之位”,再次把老莱子曾经隐居过荆门的传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后辈抢老莱子这块文化资源牌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典籍中的老莱子
  《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脩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而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历。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战国策·楚策四》:“或谓黄齐曰:‘人皆以谓公不善于富挚。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谚曰:见君之乘,下之;见杖,起之。今也,王爱富挚,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不乐,盖老莱子之行也。”
  《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仲平,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
   从《庄子》、《战国策》、《大戴礼记》、《史记》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与孔子同时的一位学者,孔子曾接受过老莱子的喻教。在孔子心目中,老莱子是一位德恭行信、安贫乐道的贤者。
  《尸子》卷下:“老莱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也。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史记·老子传》:“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汉书·艺文志》:“《老莱子》十六篇。”
   从《尸子》、《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有专门著述,是“言道家之用”的哲学家。
  《列仙传》:“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葅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高士传》:“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鉞。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终。”
   从《列仙传》、《高士传》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一位隐士,楚王“驾至莱子之门”,愿以“守国之政”相托,而老莱子却躲避到江南。
  《荆门直隶州志·古迹》:荆门有“老莱山庄”,“山庄在城西顺泉侧,老莱子隐居养亲处也。”《州志》引《列女传》云:老莱子“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笑。”《艺文类聚》引《列女传》云:老莱子“作婴儿自娱,着五彩斑斓衣裳,取浆上堂,跌扑,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雏鸟于亲侧。”
  从《列女传》、《荆门直隶州志》的记载来看,老莱子是以“斑衣娱亲”闻名后世的“孝子”。荆门古城西关外的“老莱山庄”,以及“顺泉”、“孝子田”、“孝隐亭”就是老莱子孝迹的写照。
老莱子的姓氏、籍贯:
   老莱子其人作为历史人物的存在,除司马迁《老子传》“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的疑笔以外,典籍中对老莱子并没有什么怀疑。其实,司马迁并不同意“老子”是老莱子的说法。司马迁说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就是证明。《老子传》是今本《老子》作者的“传”,也就是“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的“传”。如果司马迁同意说“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就是老莱子,他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说什么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之类的话呢?这分明已告诉读者,老莱子另有他著,其学是“言道家之用”,与“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不能混为一谈。“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那位“老子”是战国时老学首领李耳,不是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的老子。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的老子姓老氏,名聃,疑为春秋宋国沛人。老莱子是春秋楚人,当然不能说老聃就是老莱子。
  老莱子前面也有个“老”字,老莱子是不是姓老氏呢?(晋)皇甫谧《高士传》称“老莱子”,亦称“莱子”。清代荆门知州舒成龙直接称老莱子为“莱子”。沙少海《庄子集注》引毕沅说:“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1]《文选·孙绰〈天台山赋〉》注引西汉刘向《别录》:“老莱子,古之寿者。”《荆门直隶州志》引《列女传》称老莱子“孝养二亲,七十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笑。”看来,说“以寿考称老莱子”应是持之有据,不是妄说。
  如果说“老莱子本为莱子”,那么老莱子应该姓莱氏。据《通志·氏族略二》载,古有莱子国,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子孙以国为氏。老莱子不是齐人,是楚人,疑“莱”即“赖”。宋代罗泌《路史》曾说“赖乃莱也。”老莱子,姓“莱”氏,疑为“赖”之音转。上古“莱”属阳声韵,“赖”属入声韵;到中古“莱”(广韵落哀切,来咍开一平蟹)与“赖”(广韵落盖切,来泰开一去蟹)声纽相同,同为蟹摄,只有平声和去声之别。春秋时期有“赖”国(氏族方国),在今湖北随州市稍东而北[2]。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灭赖。《春秋左传· 昭公四年》载:“楚子以诸侯伐吴,……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櫬从之,造于军中。王问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櫬。’王从之,迁赖于鄢。”如果,“莱”即“赖”,老莱子便是春秋赖人,即今湖北随州市人,楚灵王三年随族人迁至鄢。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是孔子曾经师事过的春秋晚期的思想家。《史记·老子传》载: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孔子与老莱子过从甚密,曾问“业”于老莱子;孔子与老莱子都主张治世、修进,两人的治世思想也有互补性。所以孔子请教老莱子,自己所学圣迹业行是否可得修进而为世用。 
 老莱子,楚人。(清)毕沅说:“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 老莱子,姓“莱”氏,疑为“赖”之音转。(宋)罗泌《路史》曾说:“赖乃莱也。”春秋时期有“赖”国,在今湖北随州市稍东而北。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灭赖。迁赖于鄢。老莱子于楚灵王三年随族人迁至鄢。楚昭王末年老莱子年近七十,迁鄢时的老莱子当是21岁左右的年轻人。老莱子亲眼目睹了楚王五十多年的霸政和征战,使楚国人民饱经世乱之苦。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楚公室又发生“白公之乱”。年迈的老莱子于是“逃世耕于蒙山之阳”(今荆门古城西关外)。
 老莱子以治人事天为己任。“言道家之用”,即为道者如何才能在治人事天的活动中有所作为。如何“治人事天”?郭店《老子乙》认为:一是积“德”,二是知“道”。积“德”、知“道”,才能“治人事天”。为了积“德”、知“道”,必须修身。修身是“言道家之用”的核心内容。如何以道修身?老莱子主张“为道者日损”。
  “为道者日损”是以“道”修身的重要途径。通过“日损”而修身,“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使自己合于“道”。“亡为”,即“无为”。“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 “合于道”的理想境界。以“道”修身,除了自我贬损、顺其自然之外,十分重要的便是爱身自重。郭店《老子乙》第7简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世人以侮辱为恩宠,受宠若惊;患得患失,重视恩宠得失若自身一样。道家在这里严肃批判了在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的这种奴才性格,指出我之所以有极度的忧虑,是因为我有私己之心。如果我没有私己之心,哪有什么可忧虑的?
   以“道”修身,通过自我贬损而达到清静自守而合于道的境界。修身重要,守“道”更为重要。郭店《老子乙》指出:如何守“道”?一要防守好事欲对人发生影响的门径,二要堵塞人产生事欲的视听。只有这样才能清静自守。道家是反对贪欲的。对于春秋时期通过开辟新耕地、争夺和买卖田产而暴发起来的新贵族们的贪婪是批判的。认为贪欲是守“道” 的大敌。有了贪欲必然造成思想混乱。“道”与贪欲是对立的。“道”得之于天,天道无私,辅万物之自然,永远不会向万物索取。在道家看来,祸殃没有比过分的欲望更厚重的;灾祸没有比无止境地贪求其所爱更惨痛的;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满足。道家认为人应该自知满足,对任何事情都不应作过分的企求。 
   老莱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转化为农民;铁耕农具普遍使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的权利欲和财产占有欲也膨胀起来,最后夺取权利而登上政治舞台。如田氏篡齐,韩、赵、魏三家分晋。新贵族取得了对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的胜利,然而天下并未太平,在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取得政权之后,新的兼并战争又在积极准备之中。老莱子在楚国,代表被压迫被剥削的自由农民和小生产者,全面否定楚王的霸政,反对人的异化,要求“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清静为天下定”,认为只有“为道者”“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才可 “托天下”、“举天下”。老莱子言道家之用,在古人立言的基础上,面对贪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对天下大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清静为天下定”的主张,建构了道家的天道伦理观。“清静为天下定”,是老莱子对天下大治的哲学思考,这一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清官无不以清廉恬淡(清静)为修身治国之要,写下了无数美好的历史篇章。 
   老莱子是发端于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创始人。自春秋而战国,后起道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道家原创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溶合在一起,经过高度整合之后,以《老子》传之于世。《老莱子》十五篇(或曰十六篇)散佚。后世只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并不了解老莱子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老莱子就是老子,郭店《老子》面世,为我们认识老莱子,提供了文献依据。使我们有可能讨论老莱子的哲学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