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13|回复: 0

漳河水库移民概述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52

帖子

90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86
发表于 2023-6-29 17: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6-29 17:22 编辑

       漳河水库移民概述                
                     李  勋  明    (2009-08-14 )
一、水库梗概
  漳河水库地处湖北中部,背负荆山群峰,面向江汉平原,控制漳河(长江支流沮漳河的东支)及其支流育溪河共2212平方公里承雨面积的来水。水库由国家投资12000万元,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6年基本建成。总库容20.35亿立方米,是一个以防洪、灌溉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库区跨越宜昌、襄樊、荆门三个市的四个县(区);灌区包括荆州、荆门、宜昌三个地(市)的五个县(区),共有农田260万亩。水库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枢纽工程有四座拦水大坝和一座近10公里长的副坝,三段输水明槽,九座放水、泄洪闸涵。这些建筑物均在水库东南沿岸,绵亘30余公里,蜿蜒曲折,蔚为壮观。灌区渠系工程分为:总干渠、干渠、支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渠和斗、农、毛渠共九级13990条,全长7167.6公里,渠系大小建筑物1.5万多座。整个工程共完成土石方7872.2万立方米,混凝土15.68万立方米,标工8000多万个(含支分斗农毛渠工程)。
  从1966年全面投入运行到1992年,共为灌区提供农业用水121.2亿立方米。由于漳河水库的有效灌溉,使这片历史上十年九旱的黄土岗坡变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商品粮基地。灌区粮食年年增产,年总产由灌前多年平均3.47亿公斤提高到1992年的12.2亿公斤,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5亿公斤左右,约占湖北省商品粮的1/10。在防洪方面,水库充分发挥了拦洪调蓄的作用:从1966年到1992年,共拦截上游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峰24次,其中超过2000立方米每秒的就有5次。不仅保证了下游40多万人、50多万亩农田免遭洪水灾害,而且减轻了长江中游特别是荆江大堤的防汛压力。水库所储蓄的是优质水源,近期每年向荆门市城区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6000多万立方米。过去这个人口不足1万,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的小县城,现在已发展成为人口13万、年产值20多亿元的新兴工业城市。水库在水力发电,航运、水产、林果业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库区淹没耕地2.6万亩,仅占灌溉面积的l%,加上灌区渠道挖压耕地4.65万亩,共计损失耕地7. 25万亩,也只相当于受益面积的2.8%。按动态水利经济计算法计算所得的结论,水库1966~1986年的总效益值为5.38亿元,是工程总投资的3.9倍,益本比(R)为2.76,内部回收率(IRR)为2l‰。各项效益指标在国际同类灌排工程中均处于先进水平。
二、移民工作
  历史上,漳河上游,山峦起伏,森林密布,人烟稀少,每平方公里仅59人。土地贫瘠,粮食亩产仅200多公斤,耕作范围一般在118米高程以下。水库淹没区除观音寺、黄家集两个集镇外,再没有什么重要的工矿企业和建筑设施。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123.5米,千年一遇洪水位:观音寺124.63米,鸡公尖124.26米;校核洪水位:观音寺126.4米,鸡公尖125.63米。按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的125米高程的淹没水位线,经逐队逐户调查摸底,库区应搬迁3319户,14348人,应拆迁房屋24087间;灌区渠道开挖应迁移305户,1524人,应拆迁房屋2048间。
  漳河水利工程总指挥部早在开工初期,就开始了移民工作。1958年动员坝区群众先行转移,为l0万施工大军的吃住和施工创造了条件。大施工正在紧张进行时,1959年2月和3月,又先后两次召开了有移民任务的各县负责人会议,部署观音寺库区105米高程以下的群众搬迁。会后,各县、社相继成立移民工作领导机构,抽调人员,组成专班,深入库区,向移民群众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修建漳河水库的伟大意义,做过细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制定实施方案。移民搬迁一般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凡有条件就地后靠的尽量就地后靠;二是无条件就地后靠的则成建制地集体迁出;三是不愿集体迁出的,或分散插队落户或投亲靠友,自找出路。据统计,属于第一种形式安置的有2163户,8592人,占68.3%;属于第二种形式安置的804户,4223人,占25.45%;属于第三种形式安置的有194户,814人,占6.2%。凡成建制集体迁出的,都由政府事先选好搬迁地点,做好接受单位的干部群众工作,教育他们顾大局,讲风格,主动热情地帮助移民解决困难。并组织移民和接受单位负责人见面,落实房屋拆建和移民生产生活安置具体任务。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安排周到,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同时由于工程原因,导流隧洞于1959年冬季提前封堵,水促人搬,形势紧迫,从客观上也加速了移民工作的进程。
  1963年,大坝逐渐加高,库水位上升,而118米以上至125米以下的群众仍未搬迁;还有少数已搬迁因水位还未上涨而又自动返回的移民急需复迁。加上当年雨量充沛,1~10月上游打鼓台站累计降雨1352.9毫米,夏季山洪暴发,水位猛涨,洪峰日涨数米,有的群众来不及搬迁,房屋被淹没,损失较大。此时,漳河总部及时召开移民工作会议,并会同荆门、当阳两县分别组织专人,深入库区调查,再次动员紧急搬迁,及时发放移民经费,认真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的具体困难,特别是住房问题。按照省有关部门关于移民人均住房0.5至0.8间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落实到户。接受单位有腾公房的,有买旧房的,但大量的是建新房。房屋结构形式,按当地习惯,土墙瓦顶,就地取材,由大队安排劳力,组成专业建房队承担,实行包拆、包运、包建、包质量。对建房施工定额,施工质量,材料消耗定额,技工和小工劳动报酬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经验收合格后,结帐付款。由于依靠集体,发动群众,因而移民建房较为顺利。其他生产生活问题,也大多得到解决,基本达到了“四有”的标准:有住房、有菜地、有生产生活费、有集体生产设施(如仓库、耕牛等),具备了起码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阶段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65年底才基本结束。
  漳河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前后历时8年,共搬迁安置3624户、15872人(包括各干渠移民)。其间遭到了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袭击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同时,由于导流隧洞提前封堵,移民搬迁迫在眉睫,而施工任务又十分紧张。在这样的形势下,移民安置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解决移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基本上按时完成了搬迁和安置任务,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有一些移民户后来变成了富裕户,一些移民村也逐渐建成了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较好的移民新村,赶上了灌区人民发展水平。
  60年代初期,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移民搬迁经费有限,只能是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国家扶持,适当补偿。当时,漳河水利工程总指挥部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的“就地安置,重建家园,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国家扶持,发展生产”的方针,对淹没及挖压的赔偿政策是库区和灌区,受益区和非受益区,按不同标准区别对待:库区非受益区南漳、远安县的移民,按户均500元补偿,受益区荆门、当阳县的移民,按户均400元补偿。灌区渠道工程挖压耕地需要搬迁的,干渠由国家适当补助,支渠以下由受益县自行处理。大施工结束时,漳河工程建设总投资中,开支移民经费284.96万元(不包括其他行业对移民的实物支援和渠道对移民的补偿),占工程总投资1.4亿元的2.03%,移民人均补偿标准为209元,均高于全省当时的平均水平。
   俗话说:“金窝银窝,舍不得自己的穷窝。”库区人民世世代代在自己辛勤耕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旦要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迁往外地,他们感到很不适应。有的移民虽然搬走了,但思乡心切,没过多久,又搬回来了。因此不得不进行复迁。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增加了经费开支。在移民经费的使用管理上,对县采取包干使用、超过不补的办法。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的发放管理制度不严格,不该发的发了,该发的又未发到手,也有重复领款的,造成了一些混乱,致使少数移民的基本生活一时未能得到妥善安排,后来才逐步解决。为安置移民而成立的荆门罗汉山农场和为便于领导而成立的漳河人民公社,亦因诸多具体问题不好处理,而相继撤销。
三、扶贫开发
  漳河库区在建库前经济就比较落后,加之建库时房屋被迁、土地被淹,建库后,库区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党和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组织水利、民政、农业、林业、交通、电力、水产等部门积极开展库区扶贫工作。漳河工程管理局始终坚持以库区扶贫为己任,把它与防洪保安、工程管理、供水管理、综合经营并列为五大管理任务之一,分工专人负责,常抓不懈。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变“输血型”的救济性扶贫为“造血型”的开发性扶贫,帮助库区和移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尽快脱贫致富,赶上灌区经济发展步伐。
  70年代中期,漳河工程管理局根据省水利厅的安排,配合库区党政领导,组织库区人民开展了“学大寨、赶明山(水库)”的活动,掀起了治山、治水、治土的热潮。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山下变粮仓,山上变银行”。主要任务是:砌岸造田,引水上山,开山抽槽,植树种果,因地制宜地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为了加强领导,成立了以荆门县革委会副主任彭明轩为指挥长,漳河工程管理局副局长贺富彬为副指挥长的漳河库区农业学大寨指挥部,由荆州地区水利局、荆门县和漳河工程管理局抽调专人,组成两个工作组,深入库区,帮助规划设计,搞好组织发动工作。1974年3月在荆门烟墩沿河大队召开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库区“三治”活动的开展。会后各地很快行动起来,到处红旗招展,热气腾腾,冬季投入劳力最多时达万人,农忙时留下少量劳力继续坚持,实行农闲大干,农忙小干,常年专班干。荆州地区水利局还组织水利工程队的工人和推土机械在三化、新建等大队帮助造田,无偿服务达1年之久。为了扶持和发动群众搞好“三治”,省人民政府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凡需要爆破的石方,除爆破材料由省供给外,每造1亩农田,经验收合格,补助人民币20元。漳河库区“三治”活动,经过两年的努力,省投资31万元,群众投工10万余个,共计造田442亩,垦荒593亩,造林植果2100亩,兴修各类水利设施133处。这一活动,效果比较明显,深得群众拥护。有些长期缺乏口粮的生产队,当年造田受益,当年便不要国家供应粮食。这不仅解决了群众眼前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建设了一些永久性的设施,为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密切了水库管理部门与库区群众的关系。
  80年代初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漳河工程管理局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库区和沿副坝周围的6000余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免交水费;对库区群众入库捕鱼,降低管理费收取标准;帮助库区架设输电线路83公里,兴建小型水利设施100多处,投资29万元兴建副坝泵站引水渡槽;多方筹集资金80多万元,兴建清静庵明槽公路大桥。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984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视察漳河水库,对漳河库区的开发性扶贫给予充分肯定并作了重要部署。湖北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5月发出通知,成立:“漳河水库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荆州地区行署副专员徐林茂任组长,荆门市副市长罗昌斌、漳河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尹同孝任副组长,当阳、远安县和漳河的有关领导参加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的任务是:科学规划,协调各方,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扶持库区生产,扶持库区群众脱贫致富。领导小组邀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省社科院、北京城市规划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来漳河考察、咨询,出主意,想办法。在此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作出了开发库区的长远规划,并为实现规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筹集资金方面,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实行水费附加10%返还资金,每年约20~30万元。同时省水利厅、财政厅在扶贫专款、周转金、补助资金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1985~1990年,共筹措各种资金314.2万元(其他部门资金未能计入)用于库区扶贫。与此同时,还积极引导库区人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实行科技扶贫。漳河工程管理局以其自办的林场和养殖场为示范基地,为库区群众传播种养技术,先后组织库区干部群众11批92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种养技术,并购回种养技术录像带17盒,在库区各乡村轮流放映。1990年又请省农科院科技开发中心的专家教授来漳河水库分别举办柑桔、山楂、茶叶、食用菌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库区基层干部和群众204人次。这些措施,对库区科学种养、脱贫致富起了重要作用。截止1992年,库区共发展柑桔l万余亩,山楂2050亩,其他水果110亩,茶叶1500亩,食用菌1000棚,开挖鱼种池、成鱼池748亩,网箱养鱼14亩,拦库汊养鱼11处3500亩,投放大库鱼种1500万尾,还兴建公路60公里,兴建中心小学一座。通过开发性扶贫,库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指标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管理部门与库区群众关系大大改善。库区1990年社会总产值2601.31万元,比1985年增长302.83%;1990年粮食总产量1575.80万公斤,比1985年增长39.33%;已挂果柑桔3000亩,年产柑桔300万公斤,茶叶500公斤,山楂30万公斤,成鱼50万公斤;1990年人均纯收入530元,比1985年增长155.9%,大部分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漳河库区近几年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库区与灌区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库区基础差,底子薄,现有开发深度仍未突破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要使库区真正步入当地经济发展轨道,逐步达到小康水平,还必须从工矿企业和二三产业方面发展;农业方面,离省委书记关广富提出的“三个一工程”(一人一亩当家田,一人一亩经济林,一户一亩养殖水面)的要求,也还有差距,目前人均耕地仅0.71亩,人均经济林仅0.74亩,户均养殖水面仅0.9l亩。因此,漳河库区扶贫工作,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漳河工程管理局1991年6月按照省水利厅布置编制了《库区经济综合开发规划》。其基本设想是:以资源为基础,科学为先导,坚持资源开发与智力开发同步进行,广度开发与深度开发综合发展,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一齐发挥,充分利用库区优势,因地制宜进行立体开发。在大力发展粮果林鱼的同时,积极发展加工业、运输业、采矿业以及其他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旅游服务业,力争早日脱贫致富。
   为了实现上述基本设想,其措施:一是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继续给予库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要进一步开放搞活,积极引进外资、内资投入,实行联合开发;三是依靠科学技术,搞好基础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继续办好各类专业培训班,建立以“漳河库区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为主的技术推广网络;四是优化种养业结构,不仅在产量上要大幅度提高,而且在产品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五是要增强商品经济意识,搞活库区流通渠道,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库区产品走向市场,提高竞争力;六是要继续加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抓好能源、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使库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逐步达到灌区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4-12 15:02 , Processed in 0.0538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