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6-12 15:17 编辑
读清宁绍殷《新建来龙文运二桥碑记》 李 勋 明 2012-08-31
文运桥位于荆门古城“凤鸣门”外,来龙桥位于古城“西成门”外,两桥相距约五百米,同在州城西南护城河上。为清初荆门知州舒成龙同时筹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竣工于乾隆十五年秋(1750年),历时四年。当时负责监工的州人宁绍殷《新建来龙、文运二桥记》详细记录了修建两桥的筹款与修建意义,重点阐述修建这两座桥不仅为了方便往来,更重要的是“壮形势以培地脉,备蓄泄以通水道”,是一篇难得的记事碑文。 古人讲究建筑周围环境,州署和学宫乃一地之首要机关,当然必择城市旺地建之,查荆门古城建筑布置图,当时凤鸣门内奉祀孔圣人的大成殿和学宫建筑群与州署建筑群呈南北轴线,坐千里荆山来龙落脉旺地,前有竹陂河环护,内筑泮水相联。舒成龙善懂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他建来龙桥,意在联通荆门城西象山与城池的地脉。建文运桥,旨在乞求文运昌盛,按他的话说:“西桥者,荆门来龙之所也,无西桥是无州治矣。南桥者,圣宫出入之区,无南桥是无圣宫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西桥(来龙桥)是为了连接城西地脉来龙。建南桥(现凤鸣门外文运桥)是为了让供奉孔圣人的大成殿、学宫、州署向南出入通畅啊。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新建来龙、文运二桥记》,重在看古人建这两座桥,其意在培其学宫、州署及城池的地理风水,“壮形势以培地脉”。宁绍殷《新建来龙、文运二桥记》收录于《荆门州志·文苑》篇,录其原文如下: 自古惠民之政多端,而成杠成梁,列于夏正。桥梁之设,王政之所不废也。然其制不过便往来,通车马,称利涉,免褰裳已耳,从未有廑念风化,作意人文,壮形势以培地脉,备蓄泄以通水道,如来龙文运二桥者也。荆门之水发源蒙山,迤逦而南,会四泉之水,旋折而东,经凤鸣、平泰二门,以远注于河。其自蒙而南也,经西城之阿,其地为州署之右臂,旧亦有桥,颓圮殆尽,涉者病焉。其会四泉而南也,住凤鸣门下。凤鸣门者,圣宫之表也。照壁临其前,文楼镇其后,于泮水相为表里,而旧无桥梁相接,故其势蹴而未舒,而其流亦微而欲绝。自我州刺史舒公来莅兹土,尝游览二地,遂慨然曰:“西桥者,荆门来龙之所也,无西桥是无州治矣。南桥者,圣宫出入之区也,无南桥是无圣宫矣。”爰命诹日建二桥,而命小子殷实董是役。殷初以不敏辞再辞,不获命,乃任鸠工。于是石取于西山,匠征于邻邑,均始于丙寅年之三月,至庚午秋九月而文运桥先成,计费金千。来龙桥至今年七月而始竣,费半于文运焉。既成,公临其上,因名西桥曰“来龙”,以见荆门之出潜而离见者;于是乎赖名南桥曰“文运”,以见荆门之掇科而登仕者。于是乎资其廑念于风化,作意于人文,何深且远欤!岂只便往来,通车马,称利涉,免褰裳而已乎?余小子实任是役,目睹其成,欣我公之德未能殚述,爰记颠末以示无穷;非等夫折柳言情、丁卯名集,徒区区声誉之末而已也。爰拜手而为之颂曰峨峨象山,山下出泉,蒙惠龙顺,绕城如环。城西有桥,亦既倾圮。维南之桥,并无基址。地脉将转,久替忽隆,默默佑启,聿来我公。公出觏止,曰余之职,大兴厥工,工成不日。南曰“文运”,西曰“来龙”。来龙龙起,文运运兴。公行内召,公德长留,千载而下,崇祀春秋。两桥巩固,四水往复,桥下水清,像公心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