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历代世家述略》 天门,因境西北天门山而得名,古为风国地,春秋为郧国,战国为楚竟陵邑,秦置竟陵县,清雍正四年改名天门县,后撤县建市,省辖直管。天门,被誉为佛祖圣地,陆羽故里,人间天堂,文化之乡。她倚大洪山璧屏,挽古汉江玉臂,千流荡碧,万顷涌翠。天门,从六千年前石家河文化的原始社会启肇,历代文风昌炽,人才辈出,融入现代文明,凝聚为“敢为人先,敢闯天门,开放包容,诚实守信”的天门精神——具有凤的丽姿,龙的风采,虎的雄威。且不说石家河文化孕育出的历朝历代英杰才俊、仁人志士灿若群星,仅其中涌现的众多名流世家,也让天门人引为骄傲和自豪。 古云:学传三代,方称世家。 天门的世家比不了历史上的门阀势族,累世公卿;比不了近代“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也比不了象清末维新健将、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均是进士、翰林,高官厚禄,且其子陈三立为“维新四公子之一”,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三立的长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次子陈师曾,中国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浙江钱氏,更为显著。有关资料显示,从宋、明、清、民国到当代,钱家一脉的状元、进士、宰相、地方大员、科学家、艺术家累出不穷,仅进士就有350余名。近当代就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著名的有: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钱学森,力学家钱伟长,文学家钱钟书,历史学家钱穆,语言文学家钱玄同,生物学家钱煦,法学家钱端升,水利专家钱正英,化学家钱人元,音乐家钱仁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中科院院士钱钟韩等等。 当然,天门的世家,也有其可圈可点、卓然于世而启迪于后的特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历来警示后人的名句,“十载寒窗苦,一朝翰墨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更是莘莘学子们梦想的最高境界。所以,历代天门人、天门家庭都把读书当成唯一挤进上流社会 的阶梯。天门人聪明,加之读书勤奋、刻苦,往往会考、能考,成为学霸。所以,天门有了“状元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有了人民日报《江汉才子出天门》的长篇报道,有了文汇报《天门上了状元榜》的报告文学。 除了热爱读书,天门世家还有许多共同点,即具备重孝重生(万事孝为先),积德积善,修身尚品,济贫悯弱;以及厚德载物,重亲报本,浩然正气的家风,等等。 本人撰此《天门历代世家述略》,以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讲述天门人的故事,培育正能量,秉续真善美,承先贤而迪来者。但由于本人能力、水平以及资料等有限,谨为抛砖引玉,敬请批评赐教。
百年簮缨——清朝状元蒋立镛家世 天门蒋氏,世居净潭乡蒋家场土屋台(状元湾),自明初公景公由江西迁来竟陵,历代都极注重实学的文风。特别是自清乾隆五十五年以迄光绪十二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同治、光绪六帝,达110年之久;祖孙父子,五代进士,三世翰林,两登鼎甲,百年簮缨;真可谓极一时之盛,世所罕见。 第一章 金殿夺魁 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封建社会里,靠硬本领于全国数万举子中考取头名状元,真比登天还难。素有“文化之乡”美称的天门,从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到清朝,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真正考上头名状元、有据可查的只有蒋立镛一人。清朝从1644年入主中原到1911年结束统治的260多年中,开科113次,而号称“惟楚有材”的湖北,除黄冈的刘子壮在顺治六年(公元1646年)点状元后,过了160余年,才出了天门的蒋立镛。而且,相传顺治末季,清帅多铎南征,大军行抵鄂境,由于明末孤臣义士抗拒甚力,颇难降服,于是清廷震怒,发出“除非开天门,湖北人不得点状元”之警语,可见蒋氏夺魁,确非易事。 嘉庆十六年辛末科(公元1811年),全国举了济济一堂,会试京都。蒋立镛凭着满腹经纶,一身才气得中进士。这天在殿试中,蒋立镛又踌躇满志地交上了一挥而就的“策论”。 主考官接卷在手,细细观之,不觉喜上眉梢,惊叹不已。只见洋洋万言,一气呵成:“臣闻建极所以绥献,经帮在乎济运,明刑斯能强教,卫疆莫如兵足…”委实立论新颖,剖析精辟,且文辞俊美,书法飘逸;观之如龙飞凤舞,读之如行云流水,思之如白玉无瑕。蒋立镛将整个策论概括四个方面,即治国之道,治河之策,治民之法,治兵之制。而以“治河”之论尤为精彩,发多少志士想发而难发之宏论,忧多少明君想察而难察之时弊,真可谓精美绝伦,才盖群芳。主考官一气看完,不禁脱口而出:“奇才!真乃奇才也!其志能安邦,其才可定国”。心想:如此良才,实乃国家栋梁,能出此辈,则我大清江山何虑哉?何不将此人推荐给皇上,供圣上明察。 嘉庆皇帝阅完蒋立镛的答卷,不觉龙心大悦,暗道:“如此良才,实我大清之福也”。本来按阅卷大臣曹振镛的荐举,蒋立镛应该名列第三,嘉庆想把他改为第一名。 第二天,嘉庆皇帝在御花园接见新科进士,进行御批。正当他举笔欲点之际,突然发现蒋立镛为鄂籍天门人,便停下笔来,诘问道:汝系湖北人?湖北人要开天门方能点状元!蒋立镛何等之人?立即随机应变接口奏曰:“臣正是天门人,此次从天门前来应试”。嘉庆颇感迷惑,拍案质问:“汝父(翰林学士蒋祥墀)乃景陵人,汝自称天门人,大胆诳君,该当何罪?”蒋立镛慌忙跪下回奏:“为避圣祖爷(康熙皇帝)陵讳,本县已于雍正四年奉旨将景陵改为天门。”嘉庆又问:“因何取名?”答奏:“邑城西北五十里有龙凤二山(此是蒋立镛为避说“龙尾”巧改山名)。龙凤之首高耸而峙,中空如登天门之门,故名”。嘉庆一时语塞,君无戏言,不得不点。但是又不甘心,还要亲试一下蒋立镛和各位进士的真才实学,便闪动龙目,缓缓开口道:“朕出一联,愿汝与众位爱卿立刻对出,谁先对上,即点状元”。众进士刚才见皇上险些落笔点了蒋立镛,心里既紧张万分又嫉妒不已;想不到皇上突然改变主意,出联竞对,又都有所庆幸,抱有极大希望。但众进士虽然笔试顺利通过,乃多年准备之功,此刻面君对题,既不可莽撞犯上,又要对答如流,多年心血在此一举,不免颤颤兢兢起来。只有蒋立镛坦然而坐,似乎成竹在胸,不时打量着龙颜。这时,嘉庆皇帝朝花园中的莲花池一警,吟出上联:“青衿争出玉宫”。 乍一听,众进士不觉出了一口长气。想不到皇上出题如此简单,“衿”者衣也,“青衿”者读书人也;“宫”者,皇宫即也,其意显然是说我等读书之人,齐集皇宫,争相脱颖而出。但细细一想:皇上出题,其意定深,哪能如此简单明了呢?一定要慎之慎之!想到此,各位进士不觉一个个又惶惶然了,谁也不敢先开口。原来,嘉庆在出联时运用了写物状人的手法,上联之意虽如众进士所想,但表面却是写了青翠欲滴的荷叶从碧绿透亮的水晶宫纷纷钻将出来的秀色。如此简明的联句,可惜众进士钻进了死胡同,均在考虑其深刻的含意,忽略了表面的实指,始终无法想到应时应景上来。 正当大家面面相嘘的时候,蒋立镛想到皇上出题时曾朝莲花池瞥过一眼,不觉也顺眼望去,只见株株粉荷,含苞待放,直指苍穹;顿时灵发心窍,郎声答道:“朱笔独点天门。” 嘉庆皇帝闻之,不禁拍案叫绝:“好,对得好!此对深合联意,今科状元,非你莫属。”说毕,朱笔一挥,亲点了蒋立镛。原来,蒋立镛的联句妙就妙在借荷花喻朱笔,借天门喻已身(古时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均有以籍贯为己名的习俗),表面描写了满池亭亭玉立的粉荷,就象枝枝朱笔直指蓝天的动人情景,深究其意则是说皇帝的御笔要单点我天门的蒋立镛为状元。与上联连起来一看,不仅在写实应景上搭配的天衣无缝,就是在词性和词意上,也无不相互应衬,恰到好处,无怪乎嘉庆皇帝要拍案叫绝,“朱笔独点天门”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蒋立镛高中状元,还是来源于他的真才实学。 二 蒋状元(公元1782-1842年)名立镛,字序东,号芝山,又号笙陔,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八月十六日寅时。立镛自幼勤奋好学,聪敏过人,吟诗答对,顷刻而成。一次,小立镛等背着私塾先生溜到村后河里打鼓囚(游泳),被严师杨建廷发现,手持戒尺,喊学生们上来,学生怕打,不敢上前。先生见状,便说:我们来对对子,谁对着,免打。随即念到“千年古树晾衣架”。同窗你望我,我望你,谁也对不上。小立镛张眼望了望又长又宽的河水,缓缓对来“万里长江洗衣盆。”先生一听,手拍戒子道“好!工整对仗,气势不凡。”便饶了同学们。某天,其父翰林院编修蒋祥墀见农民扯秧,戏出一对曰:“稻草缠秧父绑子”,众人不能对,转考立镛。立铺立即对道:“竹篮提笋母包儿”。人称“老子出的巧,儿子对的好”,在乡里传为佳话。七屋台(今状元湾)原有胜迹“雪洞”(即土屋,今已废),高丈余,宽敝如屋,外砌假山,内有石桌石椅,为蒋立镛少年时的读书处所。由于刻苦攻读,日久天长,以致他的腿关节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可见其用功之精专。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二月,少年蒋立镛参加天门县试,获全县第一名;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参加安陆府试,又获全府第一名;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参加湖广武昌学政院试,获取秀才。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4年)参加甲子科乡试,蒋立镛荣获新科举人第一名(即解元),时年二十二岁。中举后,他向嘉庆皇帝献《东巡诗册》,引起嘉庆皇帝的重视。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辛未科,蒋立镛参加殿试,本列一甲第三名。嘉庆皇帝喜其治河策略答得扼要得体,提出了“助淮以敞河”、“合黄淮以治漕”的正确主张,加之书法亦佳,特擢为第一名。蒋立镛状元及第之日,打马游街,观者万人。皇帝亲赠“恩荣宴”,赐宫花(金花)一枝,上有“恩荣宴”三字银牌一枚,为状元独有,以示恩宠。时其父祥墀正官国子监祭酒,亲手为爱子斟酒戴花,为科举极罕见之事,一时传为美谈。同僚做了一首风趣的诗,赠送蒋祥墀:“回忆趋庭学礼时,国恩家庆两难支。阿翁不敢掀髯笑,怪底郎君祥起迟。”青年才俊蒋立镛非常欣喜,赋诗道:“皇帝重临轩,廷试天下士;济济三百人,群才腾骧起。佚荡天门开,①飞来忽片纸… 拥立玉阶旁,惊惶不知喜……。”但他还是告诚自己:“科弟何足荣,盛名难副耳。” 三 蒋立镛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协修,后历任日讲起居注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乡试正、副考官,朝考阅卷大臣,都察院副都御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诰授资政大夫。 蒋立镛性格孤直,不喜逢迎,致遭毁谤,沉沦多年。时任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曹振镛是蒋立镛会试时的主考官(座师),很欣赏蒋状元的才华,蒋父祥墉还是曹振镛儿子的救命恩人(科场犯上案),因此要向皇帝推荐,重用蒋状元,并要把小女儿嫁给蒋立镛。但有一个条件,因振镛的“镛”和立镛的“镛”犯忌,希望立镛把“镛”字改为“墉”。此议被蒋状元严词回绝:学生之名乃家父按祖制所取,岂能随意更改;且家有贤妻娇子,故学生既不改名,亦不休妻!因之,曹振镛怀恨在心,但不露声色,只是暗中压抑。在词垣时,蒋立镛虽被道光皇帝多次召见,准备重用,都因曹振镛等构陷而罢,不得外任,穷困京师,过着清苦生活。但是,蒋立镛处于困难之中,却能济人之急。他有个同僚,因负官库累巨万而被判大辟之刑。蒋立镛为了用巨金为之赎罪,倡议并带头捐献重金,使友人得以赦免。 四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道光皇帝特派蒋立镛到江苏扬州,协助两江总督陶澍(中兴名臣左宗棠的亲家)整治盐政。陶、蒋锐意整顿盐业市场,以革弊兴利,却遭到众盐商的群起阻挠和反对。曹振镛的祖父是超级大盐商,并享有特权,盐业是曹家的命根子。蒋立镛担心当朝宰相会予以阻挠,特赶回京城,不顾前期的嫌疑,向曹振镛直言坦叙,剖析利害。曹宰相肚里能撑船,把家庭的利益撇开,支持盐政改革,为大清集聚财富,陶、蒋甚为欣慰,盐政改革取得重要成效。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八月底,天理教首林清与清宫太监勾结谋反,率教徒攻打紫禁城。教徒们打到隆宗门,准备从外厢房越墙进入养心殿,情形十分危急。此时,蒋立镛正准备到上书房为嘉庆皇帝的次子旻宁授课,见到内侍与教徒激烈博斗,急中生智在书中夹有暴乱的纸条让小太监送进宫内。旻宁闻讯,立即取出鸟枪和腰刀,同几个亲兵前来迎战,并一枪击毙正在翻墙的教头,平息了判乱。因此,旻宁得继承大位,成了道光皇帝。 道光爷也深感蒋立镛的机智忠耿,且具有理政才能,便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5月,钦派蒋立镛赴广州协同钦差大臣林则徐查禁鸦片。英国烟商勾结怡和洋行,派怡和老板伍绍荣两次给蒋立镛送重礼行贿,都被蒋立镛拒之门外。 蒋立镛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以自己的书画作品同英商交流,宣传禁烟;一方面协助林则徐组织军队和百姓备战禁烟,迫使英人交出所藏烟土118812公斤,于6月3日全部烧毁,事为著名的“虎门销烟”。 因深得嘉庆、道光两朝君主的信任,蒋立镛还被钦差为治理黄河大臣,组织民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恢复生产,赢得朝野上下的高度评价。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蒋立镛在他的一生中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担任科考重任:朝考阅卷大臣,主考官是道光皇帝。他力排众议,识拔了一名湖湘才子曾国藩,后来曾成为了理学大家、湘军统帅、中兴名臣,出将入相。 五 蒋立镛十分同情人民疾苦。他状元及第后,朝廷曾从国库中拨出白银两万两,给他回家修状元府。他回乡路过河南兰考和固始等地时,看到当地因先是大涝三年,后又大旱三年,饿殍遍野,景况十分凄惨。蒋立镛怜悯黎民的苦难,将修状元府的巨款全部捐献给灾区百姓。因此,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恩德专门建庙塑像,立功德碑,供恩德牌。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有人路过蒋立镛的故乡净潭状元湾时,还询问过他的家事,表示对他的思念和敬意。道光二十年(公元1842年)春,蒋立镛奉父丧回故里,适逢家乡闹饥荒,即以行囊所存二百金购米救济乡里,还以没有全部救济为遗憾。丁父忧在家守制期间,蒋立镛还领导乡邻挖沟修堤筑建太平院,以防洪灾;治理河污,防治钉螺(血吸虫)。并奏请道光皇帝批准,湖北天门免收两年赋税。 蒋立镛以文章名世,精书法,善国画,一时以得到他的墨迹的如获至宝。外国使臣都想结识他,求其手迹。他的诗雄健隽永,自成一家,不落前人窠臼。就在奉父丧返里不久,蒋立镛亦病逝于家,享年六十岁。蒋立镛著有《香案集》,梓行于世。他留下遗嘱将自己积蓄的银两和祖上留下的家产,捐献给地方政府,作为修堤防洪费用。
第二章 百年簮缨 蒋立镛中状元后第二天拜谢嘉庆皇帝,嘉庆问道:汝父为朝廷翰林,汝又中状元,祖上有何能何德?”蒋立镛先谢主隆恩,然后缓缓奏道:“臣祖上几代,孝行卓著,行善积德。高祖虽贫寒,母病十余年,侍奉床下,亲尝药饵,端茶送饭,洗衣晒被,朝夕不离,竭尽其力。曾祖划船摆渡,不收毫文,以便人行。祖父一辈子在家乡协贫救荒,修路搭桥,筹建关帝庙、文昌阁等,晚年护守子文庙,死后葬于子文庙前。祖祖辈辈连蚂蚁都未踩过,臣具实以禀,非敢妄言。”嘉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即赐官翰林院修撰。 诚如蒋状元所言,蒋家历代行孝道,积阴德,讲仁义,勤学习……才成就了蒋氏世家的百年佳话。 一 蒋立镛的高祖蒋遇,号蕉园,即翰林蒋祥墀的曾祖,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对后代影响极大。据乡土志载:他的父亲逝世后,为祈祷母亲长寿曾到普佗山进香,适遇二位仙女对他说:“活佛是父母,好心是修行;看破浮生事,不如守静好。”母亲患瘘痢,蒋遇亲尝药饵,洗涤便器,缝补浆洗破絮单,扶持十余载。母亲九十大寿而终,他又苦守庐墓,三年不食荤,不饮酒,为乡邻称道。 蒋开经,蒋遇三子,祥墀祖父,幼读书于子文庙,长成手录经文故词数十卷,博学多才。诰赠通政大夫;祥墀的伯父蒋其曙,也以文名当世,被赐赠承德郎。 蒋其暄,字春照,号晓峰,是蒋遇的孙子,祥墀的父亲。其暄小时候入太学读书,孝友仁慈,急公好义。他见邑学的崇圣祠由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便积资独立修建,不计工费。他又倡导修整关帝庙、文昌阁,并带头捐资,以启迪文风。他广行善事,如施棺给席、修桥建闸等,以孝友之心,行卓行之业。后来因为子孙显贵,屡受朝建诰封。 二 天门蒋氏以文取仕并发迹,是从蒋祥墀开始的。蒋祥墀(公元1763-1841年),字丹林,蒋立镛之父。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中进士,即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三年(公元1799年)任浙江乡试副主考,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任会试同考,旋晋国子监司业;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升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后历任奉天顺天府丞,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都副御史,都察院右都副御使,鸿胪寺卿等职。 嘉庆庚午年(公元1810年),蒋祥墀号召天门籍在京官员户部司官熊开阳、翰林院编修罗家秀等,在北京修建天门会馆,并带头捐赠,历时七年建成。会馆位于京都宣武门外之街东,系天门最早的“驻京办事处”。其目的为,兴建天门会馆为荟萃人才、敦崇桑梓之地,必当以德义相勖,勋节相励,入为乡党矜式,出为国家桢干(蒋祥墀《天门会馆落成记》)。 嘉庆二十年(公元1817年),蒋祥墀受天门知县王希琮之聘,任道光《天门县志》编纂。因直声丕具,刚正不阿,以致不谅于权相和坤,故晚年辞官,受聘主讲于北京顺天府金台书院,至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病故。 蒋元溥,字誉侯,祥墀之孙,立镛之子。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俗称探花,与其状元父亲为两登鼎甲。封建社会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为三鼎甲。),授翰林院编修,后任翰林院侍读(与其祖其父为三代翰林)。当时上朝,元溥祖孙父子同时进殿:都察院右都副御史蒋祥墀白须飘拂,仙风道骨般地走在前面;礼部侍郎蒋立镛年富力强,英姿勃发走在中间;侍读学士蒋元溥金色年华,气宇轩昂紧跟其后,令满朝文武艳羡不已。蒋元溥后外派任九江知府,未至,即署江西盐法道。及抵郡守,励精图治,后因积劳成疾而卒。元溥秉承家风,书法尤精,所为楷书,笔力苍劲清秀;诗赋雅典,著有《木天清深彤馆赋抄》等传世。 蒋启勋,字揆生,号鹤庄,祥墀曾孙,立镛之孙,元溥之子。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庚申科进士,授吏部主事,旋补稽勋郎中,调升为河南道御史;后外任镇江知府,转苏州知府,晋升为湖南衡永柳兵备道,转江苏淮徐道致仕。有诗文集传世。 蒋传燮,字理堂,号和卿,祥墀玄孙,立镛曾孙,元溥之孙,启勋之侄。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即派为四川蓬溪知县,后转任四川雅安知县,病逝于任上。与其曾祖等人为五代进士。
三 蒋树人(公元1890-1963年),号笠庵,蒋状元侄曾孙。其父系前清秀才,以教书为业。树人自幼随父读书,精于古文字学,训诂学。 1904年春,少年树人深受病磨之苦,遂立志学医。次年起,精读中医典籍,博览诸家学说。至1908年,宿疾归愈,开始为人诊病。 1909年起,树人继承父业,以教私塾为生,兼营聚顺丰诊所。 1920年就读于湖北国学馆暨中华大学,获法学学士。毕业后留校图书馆工作,兼作附中教员。1933年任湖北国医专科学校温病学、法医学教授。1937年任湖北省民政厅禁烟科科长。同时,任省教育学院、武昌国立师范专科学校教师、中华大学、江汉纺织专科学校等校教授。 1950年,蒋树人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1956年受聘任省中医进修学校。1960年任湖北省中医学院副院长。 蒋树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尤以伤寒、金匮及方剂学造诣为深。编写有《方剂学》、《伤寒论讲义》和《金匮要略讲义》等著作,被中央卫生部列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 蒋铭(公元1907~1966年),别号晓海,乳名大毛,蒋状元玄孙,其父蒋平宣在北洋政府时期任山西徐沟县知事,山西省署秘书等职。 蒋铭幼年读私塾,后进武昌模范小学。1921年随父到山西太原读书。1925年加入国民党,考读北京法政大学。 1926年10月,任国民党天门县党部执行委员,不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常务委员、执行委员、党团干事及“黄埔各期学生讨蒋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 后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秘书、天津河北区委书记等职,对外身份为中国革命互济会河北省总会主任。1929年冬,蒋铭本已奉命调赴上海,行前出席纱厂党的秘密会议,与妻李翰同时被捕,先后关押于天津第三监狱、陆军监狱。1930年秋蒋铭出狱后,任中共唐山市委委员兼工会党团书记,在他的努力下,恢复了开滦煤矿赤色工会。 1931年,蒋铭加入了罗章龙所组织的“非常委员会”,旋因叛徒韩连会告密,又被捕,判刑八年,羁押于“北平军人反省院”,在狱三年半。1934年7月,经刊登“脱党启事”出狱,任北京《晨报》编辑。 1935年任《扫荡报》副刊编辑、外勤记者。于1937年前后,分别参加了国民党、复兴社等组织,任过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官,军政部第二补训处政治部主任,荆门县长兼荆(门)当(阳)、远(安)三县游击指挥。1942年,被撤职。后去恩施,任《武汉日报》总主笔,湖北省政府秘书。1944年后,历任利川县长、宜昌县长、湖北省第六区(宜昌)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8年11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武昌市长,年底率武昌市军政人员起义。 解放后,蒋铭历任武汉市民政局民政科长,武汉市救济分会秘书长,红十字会武汉市分会常务理事。1966年去世。 四 山高水远,文风绵长。历史翻到了1977年秋,我国恢复了高考制。这一年状元湾(土屋台)蒋立镛后代蒋在坤、蒋小华、蒋大力参加全国高考,金榜题名,三人都被中国名牌大学录取。且三人后来都成为国家高级公务员,其中,省部级干部一人,厅司级干部2人。特别是这年蒋在坤以荆州地区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湖北日报予以了专题报道。蒋在坤1947年10月出生,从小在土屋台长大,感染状元脉气,学习勤奋以至才华满腹。1966年荆州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回乡务农。考入华农后,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标兵、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工作,历任技术员、农业处处长、副局长、副厅级巡视员,获高级农艺师职称。 1979年,净潭乡蒋状元之后蒋国兵又以湖北省高考状元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攻读核物理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成为清华大学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副教授。1996年,蒋国兵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2002年,又就攻读多伦多大学化工系博士。双博士蒋国兵学力深厚,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喜欢武术,爱好哲学,是名优秀的科学家。 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制度40多年来,状元村湾考出大学本科生390余人,现有省部级干部2人,地厅级干部12人,县处级干部25人,千万资产以上的企业家17人,上市公司5家,可见蒋状元之家文风浩荡,流长至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