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2-8 15:13 编辑
仙人岩位于荆襄秦楚古道旁,距荆门一百二十余里,一峰雄峙于两峡间。壁如斧削,风景秀奇,人称“郢西古岩”。其地质结构独特,山体岩石层叠,利于撬掘。古人依山就势,于东、西、北三方峭壁间撬岩筑室,室中辟洞,躲避战乱,繁衍生息。以后又经过无数代人的不断开凿,百余间洞室悬于峭壁,或隐或现,盘旋而上,连绵成堡,蔚为壮观。从现存岩洞规模推断,仙人岩初凿于约六千年前。 岁月流逝,仙人岩或为仙居,或为神宅,或为民所,或为兵寨。传说蜀将关羽北取荆襄九郡在此停留,败走麦城之前,曾与东吴大将丁奉在此鏖战,筑寨守卫。附近的插旗山、折旗河等地名印证了这一段史实。《荆门市志》和遗留碑记:明崇祯年间,流贼骚动荆襄时,“陈公季玉率家族避于洞中,安然无恙,遂扩大洞穴”,加固墙垣,增设庙堂,供奉关羽、观音等诸神。后又经多次战乱,远近乡民无不争赴斯寨躲避,时有绅民朱子龙、马国柄等组织捐资,在前洞重架九层楼,洞后新起城垣。咸丰五年(公元1854年)在岩顶重修城堡,庙南建储粮仓,使仙人岩建筑规模达到顶峰。 世远迹湮、如今岩洞荒废,杂木丛生,前洞九层楼轮廓依稀可见,石刻书法苍劲流畅,庞大的城垣、洞室保存之完好,可谓荆门地区少有。 仙人岩是军事防御建筑杰作,洞上筑室,室顶架栈,栈接暗洞,首尾相顾,层层设防,利于阻守,固若金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得地利者莫若斯寨”。布阵之奇,几人能识? 仙人岩是本土民居建筑文化之精华,百余间陋室,随洞凌空,动接飞鸟,指顾长川。开基立宅,方规尺度。门窗朝向,皆合阴阳。结构布局,巧夺天工。今之名匠,叹为观止! 仙人岩是一部神秘的天书,群山杂石垒垒,独此岩重叠如书,厚薄均匀,开合齐整。几千年来,无数人想翻阅它,也只是翻开了一角,其中玄妙何人能解? 仙人岩是一只天外飞来之鹰,形如鲲鹏俯地,头托城堡,嘴含绀陋。帷幌掩映,秀拔峥嵘,下临平滩,水分八卦。形家者言,“地有霸气”逢盛世必兴。 读史有学问,揽胜得天机。今天的仙人岩和许多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一样,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只不过这里的石头平淡中见奇,奇中存真。它记录着历史的烽火狼烟,隐含着神密的灵山仙踪,演绎着列祖列宗们追求生存的丰功伟绩。“林深传鸟语,石瘦点苔痕”这幅刻在山门上的楹联,是人类厌恶战争,希望与大自动然永远和谐生存的想往,“山高水长”是对这片美丽山水的热爱和赞颂。 “璞玉耀荆山,阳冈楚塞长”高谈国计民生的政客们闲暇之余,或许可以到仙人岩去感悟历史,韬光养晦。那块刻有“山水清音”的石碣暗藏谶语,隐含今天构筑和谐社会的施政方略。在那第一道洞门内还遗有一块打磨光滑的无字碑,也许是天意留在这里,等待着具有远见卓识的后来者去书写。 “阳春留胜事,千载有遗风”,善于舞文弄墨的才子佳人们,或许应该到仙人岩去寻找灵感,发思古之幽情,继续翻读老祖宗们没有翻开的自然巨著,栗溪高士李评有言:游仙人岩靠读,读历史、读哲学、读文学,有心来仪,必有收获。 山泽通气、水秀生灵,不出荆门看风景,不出荆门览名山,仙人岩美在哪里?美在她的历史文化含量,美在她的地理奇观! 她静静的躺在那里等待,从容不迫,有如太公望坐于渭水畔垂钓,等待着文王去寻找,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见2005年3月23日<<荆门晚报>>
此山名曰仙人岩,相传已久。自前明崇祯年间,流贼骚动荆襄时,避居于此者,卒保安全,则山岩固甚巩固也。我朝定鼎,圣圣相传,海宇享太平者有余年矣!不意嘉庆元年,贼匪聚众横行。有近山居士陈悦瑞迁居前岩高洞,尝与绅士方绍*、马鉴等云:吾先祖季玉公明末时避乱于此,至康熙十七年,因置买此地;后乾隆五十五年,族人欲卖与异姓,赖堂史陈逊安力为赞*,始尽卖予一人管业。但念身居乐士,服先畴,食旧德,务同心协力以保全地方为善策。迨至三年春,川陕贼匪由兴山而下,远近乡村*不争赴斯寨,暂避贼锋。其时,总理合寨诸务有朱子龙、马国柄、钟元信、赖魁一、戴宁国、章九思六人。前洞重架层楼,后洞新起墙垣,寨顶则补修旧堡,庙南建储粮岩城,而岩之半又创构门楼。经宫拮据,甫能就绪。而贼之焚掠,常纵横往复,独近山十余里未经伤残。敢曰人力?实邀神佑。幸贼党远遁,众乐捐修庙宇,仰答神庥。适予落成之日,游历其上,览其形胜,山环水绕,得地得者莫若斯寨。众姓之踊跃从事,不自为功,而归功于神;则其人和也,又非不相亲睦者比。爰应众请而为之序。 绅士陈逊安(共161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居士悦瑞字麟怡,男陈铉、陈铎、陈铨。先祖世居象河。古郢后学生员仙池氏李黄序,生员藻溪马鉴书丹。木工熊方书,石工萧正科。 嘉庆六年孟冬月中浣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仙人岩 
盖闻势之最高莫过一山形之最峻者,莫妙于寨设险以守。易有明又兹者,我齐心寨悬岩峭壁,无路可登。惟西南一线蚁游之路,崎岖难行,一夫当。万夫莫敌。真乃此境第一山峰也。然形势虽盛,若无神灵,就难镇服人心焉。忆自咸丰七年,教匪猖狂,黎民涣散,兹亦人心惶惶,无所倚恃。于是乡邻父老互相商筹。因于此山之上,建立关帝行宫,内设神灵,外修墙垣,以为避乱保身之计。迨红巾平后二十余年来,民亦安堵无惧心矣,不意今春元宵之后,倏尔狼烟陡起,黎民惊惶。四方扶老携幼无不共投此山。故此众姓登临之余,观其城垣毁坏,共议修葺,故此经营地势,相度山形,人心鼓舞,不匝月而功告成焉。鸠庀即毕,因复议修房以蔽风雨,然而人情汹涌,众口纷厌,倘不立一规矩,何以齐人心而定众志乎!于是众姓公议条款开列于后。吴鹏九拜撰, 重修齐心寨首士人监生吴会山二千主席,张明星二千,吴占春二千,刘东斗一千。职员吴鹏里二千,吴鹏九二千,吴正堂二千,曾光太一千,吴昌吉五百,吴昌哲一千,吴孝芳一千五,吴鹏锡五百,刘太昌、周正高、李心楷各五百,吴福堂五百,刘尊三三百。 大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岁正月二十六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折旗村2组骆驼山齐心寨顶 原文 吴翁鹏九夫子谨将章程条款逐一开列于后: 一、禀告合寨诸公,临乱入寨,恐其衣箱什物未入蓬内者,不可乱拿。大众必须看管,一团和气,乃寨内之兴旺也。 一、闻贼入境,大众上寨,第一要忍让,不许公报私仇,以强压弱。此等凶徒不准入寨,既入寨者,如同骨肉,乃寨内之吉祥也。 一、寨内诸公,恐有亲友来投寨者,彼之亲友,以彼实问;此之亲族,以此实问。不可明投暗进,私受贿利,恐生内乱。第一亲查之谨戒也。 一、寨上园者,必须各入各蓬,不准男女混杂,有伤风俗,恐生异乱,男子执勤寻城守更,女子扶老哺幼,乃寨内忠孝之万全也。 一、在山腰山麓接草搭蓬者,不入寨内,免出火药。恐城内外大石头伤人,因先告白,诸公知警,勿谓言之不早也。 一、告白诸公,不可违抗公事,斯时不修寨,不出火药,临乱不准入寨。恐有远方亲友未修寨者来投寨,公议帮出火药也可以入寨也。 一、教匪入境,大众上寨,恐有鲜廉寡耻之徒,以乱作乱,或入室挖窖,盗伐树木,采桑*谷,捕挖鱼藕,盗人等物,一经查出,送入寨上,凭众首士处论,大则送水,小则罚火药。修城装金打醮可也。 一、寨内众姓所来火药,凭众一秤,落于总帐,入于局内。如太平之后,大众公议付于首士掌管,每年算账。若有私借私卖者,一经查出,先罚后赔,以警示再收者谨戒。如各人私铳私炮,临乱拿入寨人入局,太平之后,各归各人,勿得失落乱拿也。 一、远方亲友等来投寨者,如其柴火不便,合寨公议不论干湿柴薪,每一百斤出钱五十文。如寨内诸公恐有粮食不足者,必须入局会首士,局内自然支出,尔等无生异端。如太平,或还米,或归钱,不得重算。 一、告白此境牧童,不准毁城掀石,查出重责。如太平之后,恐有无耻之徒,偷盗橼瓦,折门下檩者,一经查出,凭众首士处论,或送水刖手足。倘有此等无脸之徒者碑戒之回心可也。 大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岁三月二十日众首士人公议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折旗村2组骆驼山齐心寨顶
【原文】 龙泉北去二十里,有山出于两峡间者为仙人岩。峭壁突兀,林壑最奇。岁乙卯,曾君选亭与钟君芳亭假馆于斯,余自象河来访,得晤锦堂先生重修古洞、关圣帝、文昌帝君像并诸神像,创立门墙,焕然更新,适工将竣,命余为之序。窃思自明以来,天下之乱数矣。前张、刘二君暨先生之祖悦瑞、岭云二公先后鼎力创建,率邑人避乱于此,赖神灵默佑,刊诸石碣者甚悉。令四方骚动,神像渐就颓废,先生复率好义之士捐资装修,非欲福庇于一乡,恭承先志者不及,此后之人必有为先生言者。至于山水之秀,前人之述已备,余不复赘。监生星垣陈聚奎序。 领修首士钟光钜 (共80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钟邑山主陈锦堂号午舟原名作标书丹。 大清咸丰五年乙卯岁秋七月吉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仙人岩
仙人岩石联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仙人岩)
山高
水长
林深传鸟语 石瘦点苔痕 
原文 修寨庙碑 盖闻宇宙之间有常变,国王之基有治乱,一治一乱,天下之生民久矣。清皇数世浪息而风静,黎民凯歌各怀上恩而感深。历自嘉庆登宝以来,邪教蜜起,戈矛齐动,百姓受涂炭之苦;焚烧房庐,黎民遭烟尘之灾。东冲西撞,南杀北烧,纵横往来,伤害人命,势不可当也,国恩等等兵屡追而剿贼,贼势浩大不能速灭而还军。昔日有之,今日则无;今日有之,昔日则无矣。天人见之莫不伤感,议立寨珊,可保其全矣。领修等视功程浩大,独力难成,特聚乡邻,众等协力同心,同筑岩寨,创作庙堂,居避于此,勿虑贼寇焉耳! 领修人李子明、陈彩玉、刘文光、李世远、李绍远、王正才、赵钦荣、周林长。山主季九成、梁君一,首人严思贤五百文。 大清嘉庆七年冬月初一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唐坪村1组赫三坡寨顶。
盖闻庆云寨为万民之保障,而重人物之依赖也,是寨仰关圣帝君以镇之,因谓历年久远,庙宇倾*,圣像毁坏,无人修补。语云人赖神佑,神赖人修。余等目击心伤,募化众姓,捐资财重修庙宇,彩焕金身,而神之宠绥,四方同力。 山主王永潮一百,古献延二千,古正贵、钟明堂、钟玉书、李德新各五百。(后刻65人捐资人姓名及金额从略),石工彭兴万。 大清宣统三年孟冬月中旬十六良旦吉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唐坪村1组赫三坡寨顶。
原文 太平春 盖闻天地有盛衰,人世有治乱。慨自先皇嘉庆初年,匪乱乡村,势甚猖獗。吾祖父避乱于斯,几阅寒署而乃平。迄于今越数十载之春秋,依然匪乱乡村。余丁、胡、王三姓人等只得重修洞口,护卫四乡,复筑城垣,保爱众身,因爰笔而志之,以垂不朽云。首人胡于江(共42人,姓名及捐资从略)。 大清咸丰三年正月初十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娘子洞。 原文 此洞名曰娘子洞,传之已久。其中高阔瞭亮,观音圣像肃然可敬。旁有井,水澄如镜。****仙境也。嘉庆年间,张贼猖狂,居民避乱于此者安然无恙,迄今享太平者历有年矣,不意咸丰二年,广西贼窜于湖北地界,乡村居民,无不恐惶,时有胡、王、丁三姓重修此洞,以为子孙栖身处也。是为序。 首人胡子高(共49人改名及捐资金额从略)。石匠赵正前、张大贵同三姓勒石为记。 大清同治六年二月十九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娘子洞。 原文 盖闻古今来大乱数十年,小乱数年。今有耆民汪金山、钟立雄邀同众头人同心协力,造修天心寨一座,趋吉避凶。贫富人等劳心劳力,捐资不等。若已业人等寨上地基子孙避乱;若客田迁居不一者,同众议地基相逊。自此以后,永垂不朽。 众首人汪玉城、赖光明、汪应君、钟士题、李太舒、钟士金、钟士立、黄津。 咸丰三年岁次癸丑孟春月下浣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手坪村2组缝旗山天山寨顶。
原文 盖闻山东之商者水必长,水之聚者山必环。此地多崇山峻岭,而独此一峰峻极于天,其形似柱,因名天柱山。吾侪生居于斯,得勿共仰此山作中流之砥柱,相安于无事之天耶!无如当干戈扰攘之际,土匪乘间而窃发,求其可保无虑,舍此山何所依归?于是呼明引类,邀聚善良,登峰造极,相地利而经营,一德同心,期城垣之巩固。观其踊跃赴功,不日而成。虽曰人力所致,实有天工默助于其间,因为之序,以感天眷于不忘云。 山主唐德刚、郑世英、彭珍、周凯。首人罗正清、何向明、章文德、何云汉、吴必昌、龙文宽、李国顺、程启祥、王履祥、蔡延辉、胡登峻。(后刻209人姓名及金额从略)。 大清咸丰三年岁次癸丑季夏月上浣之八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6组蛤蟆寨项。 原文 窃谓善于趋避者必乘其势,巧于藏自者必恃其险,盖以既有人力尤资地利也。兹因咸丰初年,西贼蜂起,两广大民杀掠几尽,红巾猖狂,荆襄等地累遭其殃。倘一旦长驱而至,我等之纷纷各鸟兽散者,将何所趋避乎?有首士赵正纲,爰集众议,谓蜜蜂岩者山势险峻,*岩峭拔,亦此地之胜。即于咸丰二年鸠工筑城,不月余而告竣,诚藏身之佳境也。越至咸丰六年,红巾果至,我辈之保全无害者,恃有此山耳。虽然地势险矣,人力齐矣,而无以为此山镇者,众心又怏怏焉。迨至同治六年丁卯岁,居民赵永绪同众捐资建修关帝行宫一殿,装塑圣真一像,并左右二卫,恭迎圣殿,以便朔望朝谒。不觉兹山为之生色,人心为之人快焉。诚以既有地利,又有人力,尤必资夫神灵之默佑也。若夫陟山之颠,北顾荆襄,东顾*沔,远望长江如带,又此山之胜景也,姑不复记。 吴吉昌拜撰,首人赵正伦五千,王学仁四千,王槐三千。(后刻104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山主赵正纲、赵正伦、廖邦治、王学谦。 大清同治六年岁在疆圉单于且月中浣之三日众姓敬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1组蜜蜂寨项。 重修庙宇 盖闻天地间未有人先有神也。今我湖北下口南来尽是峻秀之山岩乎!不意祖皇初年,群寇烽起,长毛贼扰乱世界,百姓受炭之苦哉,有田不能耕种,有书不能苦读。父母冻饿,兄弟妻子则散,时时无奈何也。忽然有忠义神圣,引透合境之心,观看蜜蜂岩之寨口,可趋吉辟凶。装修庙宇,盖添古佛,以镇寨口,保求之性命也。人助神威,神助人威,不幸红毛贼天理昭彰,自招其祸,多亏唐大人领兵追赶,毛贼闻风而逃,追到武安镇,尽行归顺,大人回京,指日高升,得太平矣。然而百姓乐耕种已尽天年,不然光阴似箭,寒来署往,数年间庙宇毁坏,圣像不堪,威镇地方以保地方之兴旺也。 众首人陈永世八百(计93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凹匠闻运桂,石匠陈逢福。前后用钱二十六串二百文,鼓一面。 大清光绪十一年林钟月上浣之日立。 碑存东宝区栗溪镇折旗村1组蜜蜂寨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