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古城建筑文化初探 李勋明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对人类居住环境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构筑理论,即地理、形法、堪舆等,它总称为建筑风水学。现在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领域,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一些建筑设计规划不应盲目追求西方洋味,而是需要进一步弘扬本土文化。 荆门从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陆九渊始筑城垣,到清朝舒成龙治州时就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州城布局。城池如一只筲箕镶嵌在群山环护的两河交汇处,其筲箕形的城垣设计, 依山傍水,“借山川自然之情,全自然之势”,达到了天地人的和谐相与。可惜在上世纪频仍的战乱人祸中,古城建筑所存无几,著名的三台八景也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它辉煌的建筑文化仍值得我们今天去认真挖掘。 按照《清乾隆州城区图》,结合适用八卦,笔者用十字线分割荆门古城,子午线的中心交点是老城的中心,即东宝山与西宝山之间最阔的盆地处(现金虾巷和中天街交汇处附近)。察古城龙、砂、水、向,圣境山脉系为龙脉,它蜿蜒百里,落脉荆门,形成古城内外勾锁的地理格局。象山和东宝山为古城左右护砂,虎牙关荆门山为朝砂。其水脉自西北乾方开门,绕城出东北生门艮方。为使四砂玄武、朱雀、青龙、白虎驯服,则设景观建筑镇之。自西北向东南山脉构筑有真武观、老君殿、朝盐观、霖苍观、青龙观、东山宝塔等。乃镇龙脉的建筑。镇地脉的建筑有唐安古寺、福善庵(现建设街中段)、元妙观、城隍庙(现中天街凤台商场一带)等。镇水脉的建筑有东北艮方生门的水府庙、升天塔(实为水口塔,现铁路桥东广场内)。乞求文运昌盛的建筑有文峰塔(原凤鸣门外西南侧)、魁星阁(平泰门外亦为南薰门)、文庙(凤鸣门内)等。乞求农桑风调雨顺祭祀建筑有先农坛(现白云观一带)。西坛(现体育场西北侧)和南坛(现盆景园南)。以上这些建筑均按风水理论选址,以州署地理位置界定,它们既是景观建筑,也是风水建筑,目的是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空间,它也是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体现。 由于古代尤其重视官治衙署的地理位置,荆门古州署(现市公安局)座北朝南,接来龙之正脉,踞老城最高处。衙署及相应机关均分布在城西开门乾方,这里离象山四泉近,便于取水,既占踞了州城来脉,又避开了冬季圣境山脉贯入城区的风带。商业作坊区则分布在城东一带。由于城市四砂合围趋急,城池五门为避煞,有四门避开四正向,只有西成门压在十字卯酉线上。北辰门和凤鸣门坎离配属水火,寓龙腾凤舞。西城门乾兑配属天泽,意迎山接水。东作门震卦配属春雷,意求商贾作坊兴旺。平泰门喻和平安泰,后改为南薰门。《孔子家语》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薰门由此而得名,该门巽卦配属为风,喻按纳东风祥瑞之气。民谣有“荆门是个筲箕城,只能供养外来人”之说,但是荆门筲箕形的地理环境,却凝聚了大量的外来人力物力,才使荆门能从“弹丸黑子”发展到今天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级市。不过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养成了荆门本土人安于现状,不愿走出去求发展的弊病。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因素还是旱涝保收的自然条件使然。 现在,荆门城市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扩市提位,城市面积向周边扩大了近二十倍,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由于人为地改造自然环境,地理格局比明、清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只要我们本着“读古书,当明古谊,居今世,不违今人”的原则,在洞悉西方现代法门的同时,不妨着眼于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成功经验,通过挖掘古城建筑文化,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就会创造出更新的荆门城市文化,使荆门的城市格局更趋于自然和谐。 见2002年荆门日报、东宝文史集萃(无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