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五里铺镇赵院古城考略 李勋明 几年前就听说五里镇赵院村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土院子,二0二0年六月十八日,我们一行七人对该城垣进行了实地踏勘。赵院实为一座古城垣。它平面呈卧龟形,坐北朝南,南北长250米,东西最宽处145米,地势高出城外约2米,土垣平均宽14米,高3-5米。总占地面积50余亩。 现城垣内外基本是树林花木和农田,南部地面可见明清时期的残砖破瓦。据当地王永知和王永炳等几位老人现场回忆,原来耕作时地面随处可见瓷器陶片和铜钱等物,有的地方瓦砾层厚达一米以上。在他们记事时,古城垣要比现在要高2米以上,城内街道有几十家铺面,非常热闹。可惜一九四六年被日本侵略者烧毁,大火烧了几天几夜,后来恢复了部分街道,以王姓为主,故赵垣也称王家寨。上世纪文革以后,院内街市开始冷落,住户逐步搬出城外,随后在改田造林中将其部分城垣挖损整平,如南门已削为民居,东城垣在修水泥路时被削低了近2米,但城垣形状基本保存完整。 赵院土城究筑于何时?根据荆门地区一些古寨城垣的历史演变,用石块堆垒的寨垣基本筑于明清时期,土垣修筑时间则可推至汉代以前。根据地面遗物和南门外有"跑马道子"地名,查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城池》名“赵院”,在疆域图中标有一条从团林铺向东南经枣树店-赵院-马家院-老山凹-拾回桥镇-后港的古道,不过这只是明清时的状况。刘玉堂、袁纯富先生编著的《楚国交通研究》第四章“楚国通权国的道路”一文中说:“楚人灭权,徙权于那处的路线,即由今湖北荆门五里镇之西的王家场附近,向东经五里镇的柴集,然后北经帅店一线至沈集那处”。那么赵院应该是必经之路,赵院古城是否与楚迁权于“那处”有关呢?关于“那处”的位置还有权水(今竹皮河)东南说,拾回桥说,可惜没有准确定论。另,按《楚居》和相关资料,先秦时期这里为楚鄀城经武宁南下纪郢的必经之路。可见,这座古城在历史上或为寨城、或为驿站、或为族聚、或为集市,可以肯定这座古城至少在明朝以前就已存在。参加现场考查的市博物馆杜文成先生认为这个土城形成时期应该较早,如果附近没有大古冢,可追朔到新时器时代。笔者认为这座古城初修时间,与南8公里外的新石器遗址马家院可能为同一时期,或早于马家院。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勘探。 赵院古城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独特。一城独峙,地势高出东、西、北低洼河港区近9米,无洪水侵袭之患。而城北三水来汇,形成一块冲积平原,古代这块冲积平原应该是一片湖泊沼泽区。查古云梦泽资料,古云梦泽曾经推进到五里铺镇东西低洼河湖区,那么赵院古城周边低洼区在远古时期很可能紧邻云梦泽,而且可通小型货船和渔船类。而城南百亩跑马岗地形腾爽垲,又宜于旱作,实乃人居风水宝地。 目前,在汉水以西的丘陵地带像这种土城共四处,即石牌镇西的古城约1200x1700米,建阳驿西南古城约250x250米(荆门直隶州志载为“古城”),马家院古城约700x570米(荆门州志载为“宛城”)。赵院古城东距汉水边的石牌古城、汉津,西至漳水边的任家垄古城遗址,南到楚纪郢,北上荆门,直线距离均在32-35公里以内,人行往返一天内可回。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农耕时代,这里耕作旱涝保收,商贸利于物流,军事利于阻守,这大概是赵院古城千年人气不衰的主要因素。 关于赵院古城近代风土人情,出生在城外雷家大湾的本土作家雷月波女士有一篇精彩文章叙述,下面引用其中一段话:“二十几家商铺,一字型对面排开,在中心形成一个十字街心。有酒肆,钱行、瓦当、牛马易会等等。算盘的噼啪声,铜钱的叮当声,桶匠的箍匝声不绝于耳。……千年王家寨(赵院别称),却被日本人全部烧掉,如今,城墙仍有三米多高。城墙内磁白的土地里,到处是残破的瓦砾,闪着青色、白色、黄色、红色的光泽。瓦砾之多、之厚、之繁,足可窥测其当年商业之火,交易之频,生资之足”。 世事沧桑,人世变迁。如今赵院古城远去了车马喧嚣,鼓角争鸣,城内只剩下两户人家,一户在南门,一户在北垣,由于城北河港截流为库,已无桥可通,这里成了人迹罕到之地。北户雷克洲经过数年经营,在城内外植树造林,种植花木,开挖鱼池,兴建农庄,使古老的城垣成了一处幽静的现代世外桃源。 赵院古城历经百世千劫,城垣还能保持下来,尤为珍贵。相关部门应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渊源,让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这笔珍贵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最后用清初周渭所写的一首《荆门道上》诗作为本文结尾: 何许长林地,乾坤古战场。水声喧蜀汉,山势隘荆襄。 野堠星罗远,孤城斗大荒。登高怀往昔,阅尽几沧桑! 附:参加勘查坐谈人员:沙洋县政协冯朝钧,陈国强,荆门市博物馆杜文成,荆门电视台丁凡荣,五里镇委刘晓伟,沙洋诗联学会雷月波,住户雷克洲,老村民王永炳,王永知等。 2020年8月6日荆门晚报《赵院古城考略(一)》 2020年8月12日荆门晚报《赵院古城考略(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