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寻 找 古 鄀 城

0 / 2237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59
发表于 2023-1-24 18: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 找 古
                                                            (李勋明)
       翻开清乾隆《荆门州志》以及相关史料,查看荆门建制沿革,鄀城这个地名几乎占了荆门建制沿革篇的三分之二,其记载从楚武王克权到唐太宗八年(省鄀州,立荆门县)前后跨越近一千四百年,可见鄀城在荆门历史上的位置举足轻重,可惜如今鄀城已被人们淡忘,甚至已不知它的淮确位置了。古鄀城究竟在那里?让我们先读《荆门州志》有关鄀城的部分记录:
       楚国武王克权(公元前735年前后),鄀城:今州治东北九十里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鄀县
       汉高祖分天下为十二道,鄀州领十八县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鄀州置郡,尉编县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鄀州,编县当阳、临沮
       东汉光武建武二年(公元26),鄀州郡
       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鄀州、章山、武宁
       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省鄀,立乐乡、武宁、章山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鄀州复、武宁、章山
       五年 析鄀为乐乡、长宁二县,省武宁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长宁,乐乡,章山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长林复鄀州领之,寻省
       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废郢州,复鄀州
       八年(公元634年)分天下为十二道
       省鄀州,立荆门县,属长林军。“荆门”名始此
       鄀县:本于秦。西汉改为州。晋元康五年,省鄀;隆安三年复之;五年,因沮、漳降蛮,析鄀为长宁、乐乡二县。唐贞观间,废郢复鄀;八年,省鄀,并入荆门县。
      《荆门州志.古迹》:鄀城;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东三十五里。周鄀国,秦鄀县。隆安五年析鄀为乐乡、
       乐乡县:即今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
       古乐乡:晋安帝时置,在旧长林县界
       按照《荆门州志》古“鄀城,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东三十五里”的记载,笔者与东宝区及钟祥市相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到城北乐乡关,今钟祥市双河镇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回来后结合卫星鸟瞰图初步确定古鄀城在今乐乡关、双河镇、朱堡村以西约二十华里范围内徙移,理由如下:
        其一、从地理交通位置看,水路便利,益于农耕。中国古代建城大多选在两河交汇处,以方便通舟楫活物流,从卫星图上看荆门城北的仙居河、象河这两条主要河流刚好在乐乡关(双河镇)汇合,再顺流向东约三十余华里注入汉江,形成一片东西冲积平原,其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旱涝保收,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中国封建时代,堪称鱼米之乡,实乃理想的人类居住区和城市选址。
        其二、从军事战略位置看,可进可退。东出五华里左右即到汉江,西行不到十多华里与荆襄古道相通,可谓东临汉江有古堡(今名朱堡),西接荆襄古道有雄关(乐乡关)。南北依山做屏障,进可攻,退可守。经实地踏勘并结合卫星图评析,古鄀城应在今乐乡关至朱堡村之间约二十华里内移动。而两者之间的陈安村应该是建城的最佳位置,该地东、西、南三面有天然的河道环护,船运直通城内,至今护城河道历历在目。
        其三,按照中国古代风水术查荆门城北汉江以西区域,乐乡关一带山有势,水有情,水陆交驰,交通和战略位置优越。查古鄀城行政区划史料,或为郡,或为州,或为县,历史上多辖有编县,武宁 ,章山,长林等行政区划,而这些行政区划均分布在今荆门、远安、沙洋、当阳等地区。现乐乡关以北不远便是历史上的鄢地,鄀城在历史上虽然管辖过鄢地,但时间很短。笔者通过卫视查看乐乡关以北宜城以南均为古汉江河道漂移地带,且古蛮水河流泛滥,摇摆不定,均不利于建城。
         存疑:由于史远迹淹,如果要准确界定古鄀城的位置,笔者认为还需要实地反复考查,古鄀城既然有近一千四多年历史,地下应该有历代城垣建筑和人文堆积层,在他的西北方圆十公里内还应该存在庞大的古墓群,据有关人士介绍,我们锁定的古鄀城遗址北即现在的长坪村存在不少古冢,倘若找到几处古墓群进行探讨,会更利于确定古鄀城位置。《荆门州志.古迹》篇载:“楚平王冢:在城北斑竹冈,(史记):吴兵入郢,乃居鄀”。我们到斑竹冈(古荆襄驿道上的斑竹铺)实地考察,该岗位于古鄀城西北约十华里。当地农民称斑竹铺北有一处古烽火墩,笔者观其岗岭盘环有势,认为《荆门州志》有“楚平王冢,在城北斑竹冈”的记载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该古烽火墩很可能就是楚平王冢也未可知,因为楚墓大都选在高岗处,这当然只是猜想,需要文物考古者们去论定。
         关于鄀城的历史,王国银先生在《破解老子之谜》一文中的一些引经据典,颇有新意,这里借鉴参考:“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师入郢,二年后昭王迁都鄀,惠王即位(前488年)之初又迁都鄢。“鄀”,《辞海》说,古国名,允姓。有上鄀下鄀之分。上鄀,一作“若”,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后灭于楚,春秋后期为楚都……。《现代汉语词典》也说:鄀:音ruo ,春秋时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三处典籍记载指向同一地域,即今湖北宜城之南。湖北宜城之南即今湖北省荆门市。查《荆门州志》,荆门北部一带为荆山余脉的低山丘陵地区,在西周时期称鄀(通“若”)国,是周王朝分封在汉江流域的一小国。查有关历史典籍,鄀国在楚国立国之初已为楚人所占。《楚国历史大事记》载:“约前740~727年,楚武王元至十三年 ,楚师侵鄀,伐申,伐吕。前700年,楚武王四十一年,武王由丹阳(今宜昌西北)迁郢(今荆州北纪南城)。约前698~691年,楚武王以鄀俘观丁父为军帅,克州、蓼(己姓),服随、唐,大启群蛮。武王克权,使斗缗为权尹。楚国始建由楚王直辖的县级政府机构。斗缗据权以叛。武王出兵围而杀之,遂迁权人于那处,使阎敖为尹。武王灭罗。前689年,楚都正式定在郢”。从以上所记来看,鄀国在公元前698年之前已被楚国吞并,并成为其战略后方。楚正式定都在郢(前689年)之前,鄀县已经成为楚国的核心区域,作为楚国兵源和物质供给的重要基地之一。以此来看,楚设鄀县时间应早于权县。战国时鄀县为楚郢都直接管辖,在现荆门东北约九十里设有鄀城。秦破楚拔郢置郡,荆门北部复为鄀县,属南郡。汉朝则设鄀州,领十八县。由此可知,荆门北部在汉朝以往的历史中是以楚地鄀之名存在于当时当世的。查《荆门州志》、《钟祥县志》,“鄀”之地域在荆山之东、汉江之西,宜城之南、荆门之北,包括现荆门市东宝区全境及钟祥市西北部(胡集、双河)、宜城市西南部。《荆门州志》记载,其治所鄀城在荆门州治所(即现荆门城区)东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东三十五里”。
        王国银先生还认为:司马迁《史记》中老子里籍为何变成“苦县”? “苦”实为“若”(通“鄀”)之误。“若”与“苦”在字型上非常相近,仅中间一笔有细微差别,古人用刀在竹简上刻字,这一笔是很难区分的。 司马迁其实记载的是:“老子者,楚鄀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后人在整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又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以讹传讹,于是“鄀县”就变成了“苦县”。因此,老子应是“楚鄀县厉乡曲仁里人”,而非“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王国银先生的观点不无道理,古人对汉字比较讲究,地名用“苦”字,颇为蹊跷,或许真的是后人整理中出现的错误,以讹传讹。现乐乡关一带也有厉山、厉水等地名,令人费解。王国银先生以上观念倘若得到证实,老子的出生和归隐地将会改写。总之找到古鄀城遗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9年12月20日荆门晚报《寻找古鄀城》
       2011年7月31日荆门日报《寻找古鄀城》

2011年7月31日荆门日报《寻找古鄀城》

2011年7月31日荆门日报《寻找古鄀城》

2009年12月20日荆门晚报《寻找古鄀城》

2009年12月20日荆门晚报《寻找古鄀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