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陆夫子祠兴衰纪略

0 / 1014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59
发表于 2023-1-22 18: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夫子祠兴衰纪略
                                                                李勋明
        荆门城市众多文物古迹在上世纪的战乱人祸中几乎毁坏殆尽,而位于象山东麓的陆夫子祠却奇迹般得以保存。近几十年来,荆门市政府还多次拨款对陆夫子祠进行翻修,并用象山先生之名号冠名了一些街道和单位,如”象山大道”“象山中学”“象山小学”等等。陆九渊已成为荆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历史名人,而陆夫子祠也成为荆门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查陆夫子祠的史料,乾隆版《荆门州志》收录一篇,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收录一篇,焦知云先生《荆门碑刻》收录七篇, 其中焦先生收录的碑拓最有史料价值,因为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往往最真实。
         陆夫子祠究竟建于何年?根据元大学士虞集撰写的《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初倡建陆公祠者为元朝至正年间侍御史刘沙刺班伯温。他于至正七年丁亥(公元1347年)初奉旨巡抚“宣慰山南”,查图经,得宋陆九渊治荆门之事,于是请当时的荆门州守郭秃满歹为陆九渊“择地而祠之”。当年秋八月,刘沙剌班伯温巡陕西道,过荆门,而祠已成。伯温示意知州郭秃满歹派人进京请大学士虞集为陆公祠作记,接着伯温自己又修书嘱请虞集。虞集乃元朝大经学家,与陆学同道,当然乐意,所以虞集在《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中尽其文采,对陆九渊予以高度赞扬,颂其功高日月,学比孔孟:“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先生之语,如震雷惊霆;先生之大,日月之明,先生之明,四时之行;先生之言,为上下万世之远,东西南北之表”。
        据此,陆公祠由刘沙刺班伯温于元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年首倡,公元1347年上半年建成,距陆九渊逝世已155年。陆公祠修建后的21年元朝灭亡。
         查陆夫子祠在明朝的记录,只有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荆门知州杜琏书丹的《宋荆门知军陆象山上元代醮讲义》碑,碑文中没提修祠之事。有趣的是到了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时任荆门知州的高则巽竟然磨掉了该碑最后部分文字,添上自己的一段话,“兹碑原竖祠中,余愧不德,谨择日移碑,安置州堂”。从高则巽添上去的话中,可以推断当时的陆夫子祠已倾颓严重。高则巽看到风雨中的讲义碑,无奈之下只得把该碑从陆公祠移到州府衙门里去。不过他磨掉该碑部分文字添上自己的文字,实不可取。由此也可看出明万历年间荆门的财政匮乏。尽管后来舒成龙在《陆夫子祠图说》中说陆夫子祠在“明弘治间,参政钟文俊建祠三楹,州牧高则巽继葺之,崇祯末毁”。 而舒成龙的话缺乏依据。那么,我们可以断定陆夫子祠在明朝276年里是倍受冷遇的,而且破败不堪。
        陆夫子祠在清朝就很幸运了。清顺治年间州守薛继岩《重修陆文安夫子祠记》:“余以顺治甲午孟夏(1654年)四月,来守兹土,甫下车,即访象山遗迹,过夫子祠,徘徊旧墟,伤感交集。”“己亥仲春,郡有逸民贾叟,相与勉力捐助,鸠工庀材”修之。以上碑记证实,薛继岩在贾叟的帮助下,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对陆夫子祠进行了维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任州府学正的陈愚与州牧万萧裔正拟整修陆夫子祠时,恰逢两江总督湖广巡抚王新命过荆。这个王新命大人亦爱理学,“遂大出俸银以倡”。于是陈愚和万萧裔二人“南修陆象山祠”,“北构王公书院”。陈、万二人为了感谢讨好巡抚大人捐资,在陆祠北加修了个王公祠,名曰“王公书院”,实为王新命生祠。王新命看了,正合己意,十分高兴,于当年中秋节欣然提笔写《重建象山祠亭记》勒石留名。陈愚亦撰《荆门祠亭僧田记》记其事,万萧裔也紧跟其后写了篇《象山陆夫子祠堂记》刻石,进一步为王大人歌功颂德。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王公书院”很快被历史陶汰了。
        乾隆八年(1743年) ,舒成龙治州,对陆夫子祠进行了大修,重塑陆九渊神像,并增奉陆九渊高祖以下四代神位于祠。在祠后建“讲经台”“仰止亭”。同治庚午年(1870年)州牧王庭祯再次对陆夫子祠续修,并刻石《重修陆文安公祠堂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从1993年开始在原四合院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建,并将荆门历史上的乡贤廉吏同奉一祠, 赋予了不少新的文化内涵。
        综合陆夫子祠六百多年的修建史:元朝为创修期,明朝为衰败期,清朝为中兴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大兴期。陆九渊在荆门历代名宦中并非政绩最卓著的一位,而死后永享荆门人祠宇奉祀,这在他生前一定没想到。其实,陆夫子祠千年不衰,与有人借修祠而修祠和其选址的地理位置也密不可分。
        说到这里,有必要把象山先生在荆门的活动作个简介: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六月,陆九渊得旨赴任荆门,时陆九渊五十三岁,他于七月四日启程,九月三日到荆,即日理政,筹划修筑荆门城垣,修郡学、贡院、客舍、官舍等。第二年正月十三日大会吏民讲《洪港:五皇极》,听者五六百人。由于冬旱连春旱,荆门境内立夏时仍无雨。陆九渊心急如焚,从四月六日至二十日,分别于象山和东宝山顶设坛“刑鹅荐血”祷雨,于双泉龙潭取水祷雨,留下的六篇祷雨文中不乏自责。
        陆公于赴任荆门第二年(1192年)十二月七日疾,十四日午时亡,在荆门理政一年零三个月,享年五十四岁。工务繁忙,精神的压力应该是导致陆公病逝的主要原因。陆九渊治荆时,元军大兵压境襄阳,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对于有强烈忠君报国心愿的他,岂敢懈怠?
      最后改古诗首作为本文结尾:
      象山东麓一抔土,陆公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皆仰祠,几人记得两巡抚!
      2011年7月24日荆门日报《悠悠陆夫子祠》
      2015年1月3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兴衰纪略》
      2020年11月5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修建史纪略(一)》
      2020年11月9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修建史纪略(二)》

2020年11月9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修建史纪略(二)》

 2020年11月9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修建史纪略(二)》

2020年11月5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修建史纪略(一)》

2020年11月5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修建史纪略(一)》

2015年1月3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兴衰纪略》

 2015年1月3日荆门晚报《陆夫子祠兴衰纪略》

2011年7月24日荆门日报《悠悠陆夫子祠》

2011年7月24日荆门日报《悠悠陆夫子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