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勋明 当官求名,是舒成龙做官的宗旨,所以政绩、古迹卓著。他在象山东麓造“龙”可谓是不惜代价,仅修龙泉书院他就捐了四千二百余金,占书院总造价六千余金的三分之二。从留名的角度看是值得的。事实上舒成龙治州给荆门留下的几百件政绩,今人能看得见摸的着的,除了他所编的《荆门州志》,大概就是象山东麓的造“龙”工程了,“来龙桥”“龙泉”“龙泉书院”让他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于舒成龙治理荆门州政绩卓著,朝廷升任他为广西平乐府同知。乡绅们联名禀呈,请求留任,主要理由是《荆门州志》编纂未果,这其中一定有舒成龙背后暗示。吏部内阁只好同意舒成龙仅在吏部挂同知官衔,继续留在荆门州治事。他要把几件为自己重点留名的事做完,而且要做得漂漂亮亮。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又升任他为湖南衡州知府。离开前的一两年,舒成龙真是忙得亦乐乎,增题了龙泉近二十多处石刻,亲自写了一篇《建龙泉书院碑记》,详细叙述了他修龙泉书院的艰辛,又授意心腹萧式汤写了一篇《为勒石以彰善行碑》再次将舒公等人为书院所捐费用一一再勒石。门生黄凤呜、张向达等六十二人也很能揣摸舒成龙的心事,联名大书特书《祖老夫子创建龙泉书院碑记》歌功颂德,并高奉舒公为“祖老夫子”。一些马庇绅士这时候也联合起来为舒公在荆园内建了生祠。舒成龙这才心满意足,写了一首《大道在川上》诗镶嵌在龙泉书院墙上,仰天大笑去湖南衡州上任。 关于舒成龙在荆园的生祠,舒成龙可能嫌房屋狭小,他要选一块好地来为自己建生祠,让荆门人永远象纪念陆九渊一样记住他。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舒成龙赴任衡州第二年,他回河北任丘老家为父守孝,路过荆门,寄宿龙泉书院,以三百金购买下龙桥北的褚、王两姓房产,明助龙泉书院膏火,暗则示意门生们把他的生祠从荆园搬到了那里。乾隆四十五年舒成龙侄儿守西安,特别寄银五十两再次助修舒成龙生祠,于褚、王两姓房屋田地上,即今城建幼儿园一带增建正房三间,头门一屋,围墙数十丈,舒成龙生祠得初具规格。然而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庭下文禁止为当世官员建生祠,州府不的不把舒成龙生祠改为龙神祠,仍供舒公像于祠中,后又改为舒公书院。民国动荡,舒公书院在战乱中随之消失。这个结果,恐怕是舒成龙生前未想到的。 舒成龙在荆门大兴文化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为民谋利,他是古迹、政绩一起抓,在民生方面他主要做了下面几件实事: 一、兴修水利,四起堤工。治理沙洋至潜江交界的堤防,维修朱家湾、郑家潭、仙人堤。于江家湾,廖家凹修月堤一道。于欧家土地、李家湾等处建防洪石矶十座。在关庙前欧家土地处建长80余丈石护岸。在沙洋北修复两座排水闸,保障“湖地粮田八万余亩”。初步解决了荆门“东南财赋地”的洪涝灾害。并申报豁免郑家潭冲农民税银三百一十九两,公粮一百五十六担。当然,舒成龙做事是要留名的,属下们很明白,州同知江允楠《小江湖纪略》,州人何梯《修复仙人古堤并白鹤寺碑记》、姚湘《重建小江湖暨姚金口月堤碑记》、陈鉴《壑免郑家潭冲沙田粮碑记》有记。 二、稳定社会,安抚民心。改革田赋政令,废除里书制度,偏印通俗易懂的各类农产品缴费项目手册,避免农民上当受骗和被勒索。设立约长制,规定每乡设正副约长,制定乡规民约,“命之与父言慈,与子言孝,与兄弟言友恭”,褒扬好人好事,打击乡霸刁民,使社会风气和习俗渐有好转。州人刘天质《州守舒公设立约长制》、蔚钟颖《除里书序》、魏光辉《舒公劝民凿堰葛桕记》有记。 三、建仓诸,方便粮食集散。舒成龙于仙居口,州城,石桥驿,团林铺,四方铺,建阳驿,后港扩大仓储,在州丰仓旁建有常平仓,在各乡建了8座社仓,免除了农民交公粮运至沙洋往返百里之苦,又利于就近囤积粮食。荆门州平仓是在舒成龙在任时才正式开建的,颇得民心。州人许英《州平仓碑记》,王琪《复建后港仓碑记》有记。 总结舒成龙做官求名的成功之道,离不开他从小良好的家庭教育。据相关史料记载, 舒氏家族是河北任丘八大家庭之一,也是典型的科举家族。所以,舒成龙五岁就开始随其父学《论语》,二十二岁时便入京城任事,得到怡亲王看重。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朝廷考派职官,授予舒成龙州同职衔,先在户部营田司效力,接着又分到兵部车驾司学习三年。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舒成龙三十四岁时,被拔任湖北谷城、竹山、房县、郧县、黄冈知县。乾隆八年 (公元1743年)正式补上荆门知州的空缺,官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五品。舒成龙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能担任知县一职,与怡亲王允祥的“保举”是分不开的。所以舒成龙由于有京都的政治背景和十一年的从政经验才使他在荆门大展抱负。另外他善于笼络人心,培植亲信.他把一大批精英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帮助谋事,如参军萧式汤、参将邹世权、学正刘名建、州同知江允楠、诸生张东林、宁绍殷等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为了留名,自己不好意思说的就让这些文化精英助他说,舒成龙做官为求名,在荆门达到了登峰造极。 最后引舒公《大道在川上》几句诗作为本文结尾: 前贤芳躅在,留得古亭台。及此追先哲,何难继后来。 雄飞应直上,壮志莫轻灰。闻说麒麟阁,诸公尽异才。 是的,大道在川上,在荆门历史上一百三十多位州官中,舒成龙干得最得意,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让荆门人永远怀念。 2011年7月17日荆门日报《再说舒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