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西古岩 --仙人岩 仙人岩位于荆襄秦楚古道,一峰雄峙于两峡间。壁如斧削,风景秀奇,人称“郢西古岩”。其地质结构独特,山体石灰岩层平叠,利于撬掘。古人依山就势,于东、西、北三方峭壁间凿岩筑室,室中辟洞,躲避战乱,繁衍生息。以后又经过无数代人的不断开凿,二百九十七间洞室或隐或现,盘旋里许,连绵成堡,蔚为壮观。从现存岩洞规模推断,仙人岩初凿于约六千年前。 岁月流逝,仙人岩或为仙居,或为民所,或为兵寨。传说蜀将关羽北取荆襄九郡在此停留,败走麦城之前,曾与东吴大将丁奉在此鏖战,筑寨守卫。附近的插旗山、折旗河等地名印证了这一段史实。《荆门市志》和遗留碑记:明崇祯年间,流贼骚动荆襄时,“陈公季玉率家族避于洞中,安然无恙,遂扩大洞穴”,加固墙垣,增设庙堂,供奉关羽、观音等诸神。后又经多次战乱,远近乡民无不争赴斯寨躲避,时有绅民朱子龙、马国柄等组织捐资,在前洞重架九层楼,洞后新起城垣。咸丰五年(公元1854年)在岩顶重修城堡,庙南建储粮仓。世远迹湮、如今岩洞荒废,杂木丛生,前洞九层楼轮廓依稀可见,石刻书法苍劲流畅,庞大的城垣、洞室保存之完好,可谓荆门地区少有。
仙人岩是军事防御建筑杰作,洞上筑室,室顶架栈,栈接暗洞,首尾相顾,层层设防,利于阻守,固若金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得地利者莫若斯寨”。布阵之奇,几人能识?
仙人岩是本土民居建筑文化之精华,百余间陋室,随洞凌空,动接飞鸟,指顾长川。开基立宅,方规尺度。门窗朝向,皆合阴阳。结构布局,巧夺天工。今之名匠,叹为观止!
仙人岩是一部神秘的天书,群山杂石垒垒,独此岩重叠如书,厚薄均匀,开合齐整。几千年来,无数人想翻阅它,也只是翻开了一角,其中玄妙何人能解?
仙人岩是一只天外飞来之鹰,形如鲲鹏俯地,头托城堡,嘴含绀陋。帷幌掩映,秀拔峥嵘。下临平滩,水分八卦,形家者言,“地有霸气”三元运至,人杰地灵,五百年一开,逢盛世必兴。
读史有学问,揽胜得天机。今天的仙人岩和许多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一样,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只不过这里的石头平淡中见奇,奇中存真。它记录着历史的烽火狼烟,隐含着神密的灵山仙踪,演绎着列祖列宗们追求生存的丰功伟绩。“林深传鸟语,石瘦点苔痕”这幅刻在山门上的楹联,是人类厌恶战争,希望与大自动然永远和谐生存的想往,“山高水长”是对这片美丽山水的热爱和赞颂。 “璞玉耀荆山,阳冈楚塞长”高谈国计民生的政客们闲暇之余,或许可以到仙人岩去感悟历史,韬光养晦。那块刻有“山水清音”的石碣暗藏谶语,隐含今天构筑和谐社会的施政方略。在那第一道洞门内还遗有一块打磨光滑的无字碑,也许是天意留在这里,等待着具有远见卓识的后来者去书写。
“阳春留胜事,千载有遗风”,善于舞文弄墨的才子佳人们,或许应该到仙人岩去寻找灵感,发思古之幽情,继续翻读老祖宗们没有翻开的自然巨著,栗溪高士李评有言:游仙人岩靠读,读历史、读哲学、读文学,有心来仪,必有收获。
山泽通气、水秀生灵,不出荆门看风景,不出荆门览名山,仙人岩美在哪里?美在她的历史文化含量,美在她的地理奇观! 她静静的躺在那里等待,从容不迫,有如太公望坐于渭水畔垂钓,等待着文王去寻找,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见2005年3月23日<<荆门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