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明荆门太守徐泰的翰墨履迹

0 / 1556

1055

主题

2052

帖子

90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86
发表于 2022-4-10 22: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2-4-10 22:48 编辑

001.jpg

明荆门太守徐泰的翰墨履迹

■汪小玲

  徐泰(1429—1479),字惟进,一字士亨,为避先讳更字大同,号生白,江苏江阴梧塍(在今徐霞客镇)人,明成化年间湖广荆门州太守(知州)。其“善吟咏”,但诗稿并没有流传下来。
  徐泰家境富裕,曾祖徐直时,徐家“极丰盈”,祖徐麒时“辟畦连阡,原田每每,储橐益广”,至其父徐景南“家益裕,族益大,赀累巨万”。然而富裕的家境并未给徐泰的仕途带来积极影响,反而因出身富家多次受排挤、失去本该拥有的地位。但雄厚的经济实力也让徐泰为官不计俸禄,为其从事书画收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徐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六世叔祖。与徐霞客相较,虽不足称“奇”,但其一生也是可圈可点的。

一、“钦赐解元”——“幸”与“不幸”

  徐泰早年,以江阴县学生员身份被推荐入太学学习。景泰七年(1456年)秋,28岁的徐泰参加顺天府乡试,这次考试充满波折、轰动朝野。参加这次考试者,除徐泰外,还有大学士陈循之子陈瑛、王文之子王伦。考试结果,公正无私的主考官刘俨(1394—1457)根据卷面答题实际,擢徐泰为第一,黜陈瑛、王伦。这令陈循、王文大为不满,两人向朝廷进言,说徐泰是富家子弟,刘俨擢其为第一实为巴结富户、徇私舞弊,并建议朝廷问罪刘俨。景泰皇帝令以“五经”复试,并令大学士高谷(1391—1460)会同礼部复阅试卷,结果徐泰“仍第一”。高谷“力言俨等无私”,且曰:“贵胄与寒士竞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最终,刘俨免于罪罚,徐泰被赐为“解元”。由此,徐泰获得了“钦赐解元”的美誉,家乡江阴城内也为他修建了“解元坊”。
  次年春,徐泰参加礼部会试,再次遭到不公正对待:“辄中式,有司嫌君,辄弃去,人争惜之。”——尽管徐泰中试,主考官却担心被诬为偏袒富人,为避嫌疑,最后将他除名。由此,徐泰与进士失之交臂。对此,明末沈德符一针见血地指出:“(徐泰)终不第,盖会场主者已作意摈之。”
  40多年后,徐泰的侄孙徐经(1473—1507),在礼部会试中,与“南京解元”唐寅(1470—1524)被“莫须有”地指控为“贿金预得试题”,最后被削夺仕籍。爷孙俩遭遇类似,以至于《明史》记述徐经经历时未加甄别,张冠李戴地把徐经记为“徐泰”:“弘治十二年会试,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考官。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泰,乃命东阳独阅文字。给事中林廷玉复攻敏政可疑者六事。敏政谪官,寅、泰皆斥谴。”
  徐泰遭遇的不平还不仅于此。数年后,御史台选拔“通法律者”,授予“御史”之职,徐泰参与了考核,且成绩“优等”,但主事者仍然担心招致偏袒富人的嫌疑而惹来麻烦,竟没有把“御史”之职授予他。最终,徐泰仅被授予湖广罗田县令——徐泰从此失去了在朝廷任职的机会。
  天顺六年(1462年),徐泰临行罗田,倪谦作诗相送:

  我帆才向清源落,君舟亦来闸河泊。
  客边相见喜无涯,握手交欢叙畴昨。
  ……
  君毋自馁当自宽,人心感化知非难。
  好敷仁惠及封内,自有美誉闻朝端。
  绿杨两岸摇晴色,冰满官河留不得。
  丈夫壮志贵远图,九万从兹展修翮。

  诗作赞叹徐泰的才华,并为徐泰的遭遇鸣不平,同时宽慰、鼓励他志存高远。徐泰赴罗田,王 及陶继成、陈裕等太学同窗亦置宴为其饯行。

二、地方名宦——“有倪宽之风”

  天顺六年(1462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徐泰知罗田县令,在罗田任职的作为可归为几个方面:一是训民务农,发展生产;二是体恤民情,关心百姓;三是禁止以财产多寡议定嫁娶陋俗;四是修缮、重建颓败文物建筑。
  罗田时属黄州下辖,北宋时苏轼曾贬至黄州,苏轼在任职的黄州成立“育儿会”(收养弃婴)、在杭州创办“安乐坊”(公立医院)、在凤翔为民“祈雨”。徐泰在罗田的行为,似有意效仿苏轼,他修建“救济院”,请道士到巴河“祷旱”。徐泰治理罗田“政绩大著”,被列为罗田“名宦”。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总督吴琛(1427—1477)巡抚湖广,考察德政,徐泰“为诸县第一”。
  成化五年(1469年),徐泰被擢为荆门知州。在荆门,徐泰继续推行训民务农、关注民生的政策,尽管荆门“号称难治”,但“君治有余力,州几无事”。徐泰对荆门的治理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和能力,被视为“名宦”加以“崇祀”,名字载诸《名宦志》。
  李维桢(1547—1626)撰《徐荆门德政录序》,记述徐泰在荆门任上的卓著政绩,称颂他“有左内史倪宽之风”。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武帝时人,曾官左内史、御史大夫,他以“宽仁”理念施政,“吏民大信爱之”。

三、翰墨因缘

  ——《自叙帖》《此事帖》明代“第一藏家”
  成化十一年(1475年),徐母孔孺人(非徐泰生身母,孔氏为泰父徐景南正室,泰为侧室马氏所生)去世,徐泰离开荆门任所,丁忧回乡,为母服孝。十二月十三日,徐泰再遭父亡,继而为父守孝。守孝期间,徐泰严格遵守丁忧习俗:不出远门、不走亲访友、不参与吉庆之典。直到二十七个月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中旬,徐泰才结束丁忧期。
  徐泰丁忧期结束后,没有立即起复吏部候阙。据《大明会典》:“凡官吏丁忧服满,定限赴部。在京、北直隶四个月,河南、山东六个月,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八个月,福建、两广、贵州、四川十个月,云南一年,违两个月以上者参问。”
  因此,徐泰丁忧期满后,按《大明会典》他还可在家停留八个月。他之所以在家乡停留,是因为他听说时任“翰林院修撰”的吴宽(1435—1504)也因父亡回到家乡苏州丁忧,并且也期满且未起复京师,于是徐泰决定携带自己收藏多年的唐代怀素典范之作《自叙帖》(图1),到苏州拜访吴宽。
002.jpg
1 文徵明《题怀素〈自叙帖〉》(局部)记有成化间,此帖藏荆门守江阴徐泰家

  成化十四年(1478年)四月中旬,吴宽在苏州老家府宅东隅的“医俗亭”接待了徐泰。当徐泰把随身带来的怀素《自叙帖》展现在他面前时,吴宽难以按捺激动的心情。怀素《自叙帖》在宋朝时曾被苏耆、苏舜钦、苏泌祖孙三代及邵叶、吕辩等递藏,南宋中期以后便下落不明。250年来无从得知、无迹可查,正当人们怀疑它是否还在世间时,没想到今日见到了。
  激动之余,吴宽想把《自叙帖》收为己有,但未能如愿,或许是徐泰无意转手,也或许是价格太高——吴宽在五年后,即成化十九年(1483年)所作的一首诗里描述当时自己手头拮据的状况:“囊无黄金可悬购,自笑防生常乞邻。”根据后来《自叙帖》曾以一千金、六百金的转手价格推断[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吾歙罗舍人龙文幸于严相国,欲买(《自叙帖》)献相国,托黄淳父、许元复二人先商定所值,二人主为千金,罗遂至千金。”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之一》:“怀素《自叙帖》真迹,嘉兴项氏以六百金购之朱锦衣家。”]徐泰当时的报价应在五百金以上。
  既然不能收为己有,那就只好求其次了。在吴宽的请求下,徐泰把《自叙帖》留在吴家数日。接下来,吴宽做了两件事:
  一是为该帖题写了一段跋。只可惜,现在《自叙帖》原帖后已不见这段跋文,所见吴宽跋文是为徐泰之后的藏主徐溥所题。
  二是对着《自叙帖》亲笔临摹一遍,并在临本上也题了跋:“荆门守徐君泰以所得此帖见示,赏玩累日,既为题数语于后矣。将持去,欲摹一过,恐涴其真,辄以干笔仿佛大略,虽形神气韵,索然相远,时出览之,亦或有似人之喜也。成化十四年四月望日,吴宽在医俗亭书。”
  在《自叙帖》留置吴家的日子里,吴宽的挚友、“吴门画派的鼻祖”沈周(1427—1509)和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东阳(1447—1516)到访,并得以观赏《自叙帖》。观赏后,他们同样心情激动,并分别写了一首长诗。
  沈周诗为《观徐士亨所藏怀素自序真迹吴匏庵许摹寄速之》:
  藏真傥荡人,草书如易耳。羲献百世师,拟步争尺咫。
  长驱并颠旭,所至非易矣。笔势酒发之,将腕兵其指。
  潜锋在浑沦,藏力于纤靡。恍恍迟速间,神妙出生死。
……
  李东阳诗《观怀素自序帖真迹柬原博太史》:
  吾乡上人老藏真,挥毫作字精入神。
  金书石刻世已少,况乃缣素随风尘。
  大江东南天万里,流落数颗骊龙珍。
  百尺高门若深海,腰絙欲入茫无津。
  吴公好古得奇货,传借数手来乡邻。
  后堂开扃许坐我,展卷故觉情相亲。
……
  徐泰过世后,《自叙帖》在明代先后为徐溥、吴俨、陆完、严嵩、项元汴等递藏。因此,徐泰是怀素《自叙帖》明代知名藏家第一人,或说是《自叙帖》明代“第一藏家”。
  然而,令吴宽激动的还不仅于此!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五月廿四日,即徐泰携《自叙帖》访吴宽后的一个多月,吴宽带着尚未平复、因《自叙帖》而激动不已的心情,来到江阴马镇徐泰家,他看到了又一件惊世骇俗之作——王羲之《此事帖》(图2,此帖应为唐模本,下同)。北宋时,《此事帖》曾藏徽宗宣和内府,“靖康之变”后被金人掠走,后入金章宗金源御府。元中期“北燕张氏珍藏”以后,一百多年下落不明、不知踪迹。
003.jpg
2 王羲之《此事帖》(唐模本,选自《右军书范》,民国十六年珂罗版印本)

  观赏完《此事帖》后,吴宽在该帖上也题了一段跋文:“右军此帖,所存仅二十字尔。盖尝入金源御府,章宗数印犹烂然,楮墨间签题,亦其手笔。信可宝也。成化十四年五月廿四日,长洲吴宽获观于徐太守惟亨,为题其后。”(图3)
004.jpg
3 吴宽《题王羲之〈此事帖〉》(选自《右军书范》,民国十六年珂罗版印本)

  或许是过于激动,吴宽误把徐泰的表字“士亨”写作“惟亨”,亦或许是把徐泰的两个表字“惟进”“士亨”混融为一。
  是徐泰在明代第一次将《此事帖》呈现到世人面前,此前一百多年该帖不见踪影。此后,该帖先后被王鏊、严嵩、项元汴、韩世能、张丑等收藏。因此,徐泰也是王羲之《此事帖》的明代“第一藏家”。
  徐泰之所以能成为《自叙帖》《此事帖》的明代“第一藏家”,与吴宽的鉴赏、他和吴宽的互访是分不开的。没有吴宽的鉴赏、题跋、宣扬,没有他们在成化十四年夏的互访,徐泰藏有二帖也恐难为世人所知,“徐泰”之名在书画收藏、书画鉴赏界也会泯然无存。因为,双方互访后不久,徐泰就谢世了。因此,徐泰成为二帖在明代的“第一藏家”,实在是一种缘分。
  至于徐泰如何获藏二帖,以及二帖何时流出徐家,目前还没有资料直接说明。目前所知:
  1.徐泰祖父徐麒(字本中,号心远,1361—1445)与明初书坛“三宋二沈”之一、书画家宋广(字昌裔)有过接触。洪武年间,徐麒以白衣奉诏喻蜀,行前,宋广书赠之以诗札,其诗并跋文为:“秋飞白帝露华寒,望隔云关行路难。金策玉书天上到,青山绿水自波澜。望蜀若云汉,然无由相随一倾夙志。戚戚胡已,起为清商。草草佐各老浩歌,果谓诗何?昌裔。”
  在跋文中,宋广表达了因“无由相随(徐麒)”而“戚戚胡已”的惆怅心情,由此可见二人关系密切。
  宋广草书学张旭、怀素,辽宁省博物馆现藏宋广《草书临怀素〈自叙帖〉》卷,笔法精到传神、形体高度逼似,由此推测他应见过《自叙帖》原本,或《自叙帖》曾为他所有。若事实属于前者,那么,最晚在明初,《自叙帖》就可能已归徐家收藏,宋广临《自叙帖》,可能是借用徐家所藏;若属于后者,那么,《自叙帖》在明初为宋广所藏,后转藏徐家——徐家所藏来自宋广,徐泰收藏是继承家藏。当然,这两种情况都只是猜测。
  2.怀素《自叙帖》原帖现存所有题跋,明代部分最早为吴宽所题。吴宽为《自叙帖》先后两次题跋:第一次是徐泰持帖前来苏州拜访时所题,这段跋文原帖中现已不见;第二次是《自叙帖》转藏徐溥后所题,即现存原帖的跋文:“素师《自叙》,初为南唐李氏物,历苏、邵、吕三氏,流传转徙,又不知几家。今为宫傅谦斋先生徐公所藏……弘治六年七月既望,长洲吴宽题。”按落款时间可知:徐溥获藏《自叙帖》的时间,不晚于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十六日(既望),换言之,徐泰家族转手《自叙帖》,最晚是在弘治六年七月十六日,此时徐泰已过世十多年。
  3.王羲之《此事帖》帖尾,除吴宽跋文,还有书法家、诗文家萧显(1432—1506)的题跋:“廿年前,余在京师,闻士夫云有此羲之帖二十字,太守徐士亨箧以自随。盖珍藏之不欲人见也。余彼时与士亨初识,亦尝求一观,而彼此倥偬,?不获一遂此心。迄今虽梦寐中亦欲见此。丁未十一月廿四日,太守之次子原菽同寓于常州城隍庙前水次,恳恳邀余过其第,始以不暇辞。既而,原菽与余语及乃尊所藏羲之帖,欲一赏识,用是,亟亟移舟到马镇,得一捧观,则廿年愿见夙心,遂于此日也,不胜景慕之余,草草题纪岁月于后云。廿七日。海钓萧显记。”(图4)
005.jpg
4 萧显《题王羲之〈此事帖〉》(选自《右军书范》,民国十六年珂罗版印本)

  读此跋可知:萧显题跋时为“丁未十一月”,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十一月,此时徐泰虽已不在人世,但《此事帖》仍在徐家,由徐泰次子徐原菽(应作“元菽”)收藏,也就是说,最晚到成化二十三年,徐家的《此事帖》仍未转手。
  再按跋文“廿年前……有此羲之帖二十字,太守徐士亨箧以自随”可知:早在成化三年(1467年),徐泰就已获藏《此事帖》,并且是装在竹箧里随身携带的。

四、复任荆门——“高驾云车天上行

  成化十五年(1479年)春,徐泰起复吏部候阙。由于“荆门父老数辈诣阙,奏愿复得徐知州。疏下,吏部从之”,于是,徐泰就有了复任荆门太守的行程。
  五月,徐泰临行荆门,京师友人李东阳、张亨父(1436—1480)、刘珝(1426—1490)等饯行,众人各有诗相赠,李东阳作序。李东阳在序文中感叹徐“去其州(荆门)三年,又历一守去矣,而始再莅其地”,正可谓“兹州之不可以无君”;他勉励徐泰:荆门任上,“名成而行益勤,任重而心愈忧”“使其民如饥者之必饱,渴者之必饮”。刘珝赠诗为:“二十年前已识荆,荆州今复去专城。柳条解绾离人恨,河水长流故旧情。阙下有人推孺子,江南到处说徐卿。也知骐骥终腾踏,高驾云车天上行。”诗末“高驾云车天上行”句,本意是对徐泰复任荆门的良好祝愿和期望,未料却成徐泰驾鹤归天的谶语。商辂《生白公赞》:“君在任,历五月,矻矻理政,疾作,即不可治。”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曾任内阁首辅。
  徐泰两次在荆门就任,第一次是成化四年至十一年(1468—1475),第二次是成化十五年(1479年)五月至十月——仅五个月就病逝于荆门任所。
  徐泰去世后,侧室顾氏(名庄)扶柩以归,成化十七年(1481年)葬于无锡界马镇村福昌里之原。由于徐泰生前与兄徐颐“友爱甚笃”,且其亡故时二子元谷、元菽未领人事,故其丧事由徐颐全盘操办。受徐颐请托,同邑卞荣(1418—1487)具徐泰生平状,徐溥撰《徐知州墓表》、吴宽撰《湖广荆门州知州徐君墓志铭》。
  商辂为徐泰画像题赞,赞曰:“学既抡元也,而犹惜未展其奇;仕既为守也,而犹惜未竟厥施。所不泯于乡者,在庚桑之尸祝;所不没于官者,在岘首门之去思。况乎庭闻有绍,玉茁兰滋,祝诸有才未售而有善无称者,亦不谓天道之无知也。”

作者简介:
      汪小玲,男,别署大镛。1970年生于皖南祁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江阴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