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荆门古城商贸人文一览(地方要史) (民国荆城大户刘声远口述) 荆门古城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以前是个比较繁荣的山城,周围盛产粮食、木材、木炭、煤能及水果、干果、药材等。当时市场流行冷热集,也叫赶单集赶双集,古城每逢单日特别热闹,赶集的人拥挤得难以通行。一九三八年,日机连续大轰炸。不两年,日军占据我县,城区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遭到惨重灾难。特别是一九三八年古历九月十三日,一九三九年古历正月初三的两次大轰炸,损失最大。十三日日机轰炸时,正傎国民党团管区抓的壮丁路过乌盘厂街,被炸死四、五十人,死的人从乌盆厂街到魁星阁沿路都有。这条街的房子被炸坏二十余栋。第二年正月初三日机轰炸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北门城内福音堂、天主堂、响井街一带炸得最狠,房子损坏二、三百户,其中被炸光的百分之三、四十。如李祥兴的房子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孙小平的房子约八百平方全部炸平。一九四0年古历五月初一敌占领荆门后,又将未炸完的房子拆了百分之六、七十,是用汽车、钢绳拖着屋架拉塌的。砖、石、木料等被他们拿去修军事据点、当柴烧。城内除少数几栋房子外,一片废墟,被划为军事区,不准老百姓居住。群众只好在东门外护城河的南边“刘家坟莹”盖临时房子,其中“难民区”,就是今天的建设街。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老百姓返回城关,重建家园,店、铺才慢慢恢复。但已大伤元气,街逆市场面貌一落千丈。 回顾一九一0年至日军占领前,荆门城关的市场情况大致如下: 一、地形和街道 荆门城位于江汉平原西部,荆门山脉东南麓。旧城范围以城墙为界,周长七里三分。城内外主要街道是:三里街(现民主街北,从北门外至小桥子),响井街(也叫对月街,从福音堂到现荆门旅社),十字街(从原东门至现药材新楼房、大同杂货店,西至水饺馆,北抵原关庙前现五金公司,南止邮局),考棚街(又叫棚场街,现书店至公安局,据说因过去考科举的考生都在这一带住面得名),乌盆厂街(现群艺馆(原周贞恪公祠)至大南门,过去此街卖乌盆的多),内集街(大南门至小南门之内),外集街(两个城门之外),枣园街(现团结街,凤鸣门经三眼桥至凤凰桥),南台街(现机械厂一带),土门街(现南台路南)。除土门街以居民为主外,其它都有商号店铺。还有小巷(现凤台商场旁)、高桥、杨树弯(金虾河)、观音巷(现商业局西)、大井巷(解放粮店边)等近二十条小巷,多是居民户,也有少许经营常生活用品的小店铺。大街小巷都是砖石路面,房屋多是石墙布瓦,木石结构。最大的房屋有十一重(刘声远家),一般也有三、四重。城内外有三条街最繁荣,即:(一)三里街,有粮行十几家,杂货铺十几家,饧行(现小吃)十几家以买卖粮食、油料、熟食为主,由城东的革集、牌楼、黄家集、冷水铺、石牌、唐港和城北的罗家集、永圣集、安栈口、砂子岭等地来的大米、高粱、大麦、黄豆、芝麻等在这里交易。(二)枣园街,时城南、城西的农民进城买卖木料、木柴、木炭、煤、水果、山货的集散地。(三)十字街,是四门(东、南、西、北城门)内交叉的主要商业区。经营百货、匹头、中西药、文具、纸张及酥食、糕点等。 二、公路、交通 荆门城关是个旱码头,为襄沙(襄阳至沙市)、荆钟(荆门至钟祥)、荆宜(荆门至宜昌)、荆沙(荆门至沙洋)之间的交通枢纽。主要交通线路历来都是驿道和大路,交通工具以驴驮马运为主,到民国八、十年(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一年)才先后修了两条公路,建有两个车站。这两条公路是: 1、荆石公路(荆门至石牌)。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开始,由商家合资筹建,最大的股东是耿公望(又名兆雄)。耿家弟兄三人,有一千石田,其中耿公望有二百石。清末时,耿在北京朝阳中学堂读书,其二哥耿来延是反清的积极分子,在荆门被捕送武汉坐牢,耿家花了三千银币也未得到释放,直到辛亥起义成功后才被放出来。耿公望受他二哥的影响,从学校毕业回家后,准备把田卖了二十石,城关十几亩蔬菜地也卖了,作为修荆石路的股金。另一家的股东是石牌的商人(姓名不详)。我家(刘声远)也有股金。修路时占用民田,由当时荆门旧政府出面,给农民少一点钱作补偿。同时建大小桥梁十七座,木料是从石牌拖来的杉木。 时经两年多,路才修起,一九二三年通车。“荆石汽车站”设在原龚家巷外(现啤酒厂附近)。董事长耿公望,经理会计郭晴田(郭太昌的后人)。有美国产汽车两部,是武汉黄姓资本家的。有一次汽车装货远行途中被土匪邓猫子抢了,第二次装的黄丝,据说是司机做了内应,又被邓抢了。结果司机跑了,汽车被烧了。后来黄某从汉口来荆门找耿扯皮,前后住了两年,耿公望杂货铺五百多银元的本钱全部被黄吃完,一天吸鸦片都是几十合。后通过当时荆门政府官员调解,认为即是合资办的,盈亏应双方负责,因而耿未赔一分钱。从此,通车仅一年半就停业了。 2、襄沙路(襄阳至沙市)。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开始修,最大股东刘俊山、蔡时森、郭太昌三人,还有陈祥阶一部分股金,同襄阳熊道尹(官名)官商合资修的,比荆石路修的时间长,(通车时间不清楚)。“襄沙车站”设在原太山庙(现公路局一带),站长戴景山(荆门人),有汽车四部,承办客货两运,此路一直未中断。 此外,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国民党军一二三旅旅长芮勤学指派群众修了一条荆洋(荆门至沙洋)公路,由旅部一个姓汪的参议负责督修,只有汽车一部,承办军运和客货运输。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该部调防钟祥以后,这条路就停运了。 日军占领荆门后,除襄沙、荆洋两条路外,另修了荆钟、荆门至烟墩至育溪河的简易公路。 三、商业,行庄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前),城关有四家大商号和中小商店约四十余家。民国十五年后这四家大商号虽有缩小,但仍是比较大的商号。后来土匪大老魏、小老魏、孔发祥先后三次来荆门抢了几十家商店和老百姓的财物,加之,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城关,上述商号均已收歇。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至解放前城关恢复的商业店铺只有三十多家。 1、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前的四家大商号是: 刘俊山开的“永昌厚”设在内集街(现红旗小学),房子二处,前后十一重,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后面住家临街开店。刘家有田一百三十石,资金(不包括在各地的商业)五千银元,经营布匹(多数是英国、日本货)、百货、西药(日货)、美孚煤油、英美香烟等。有店员,雇工十余人,除管帐的是刘和庭(刘俊山的儿子)外,其余都是雇请的,是城关当时最大一家商号。此外,还在拾回桥、石牌、旧口、皮家集的“盛昌祥”杂货铺都是刘家经营的。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农历八月十九日聂豫起义部队攻进荆门后,作为资本家将其货物没收,“永昌厚”也就收歇了。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刘和庭又与潘云门、刘友生、王家敬四人合资开“裕康号”,共六股每股投资五百串铜币,刘和庭投资二股一千串,潘玉门两股一千串,刘友生一股五百串,王家敬一股五百串,合计投资三千串,设在十字街。民国十九年(一九三0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七月八日段德昌率工农红军两次来荆门,再次将其货物没收后收歇。国民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上述四人又在原址不远继开“裕康号”,经营匹头、百货、杂货、西药。 蔡时森开的“怡生恒”匹头店,有店员十人上下,都是雇请的。地点在考棚街,资金不足三千元。民国十五年八月十九日聂豫攻进荆门后因将其货物没收后而收歇。蔡靠农村的土地收租维持生活。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由掌柜先生肖子厚又在原处开“宋彩记”匹头店。 郭太昌匹头店,店员十余人,都是雇请的,地点在北门内。郭家有田约七百石。民国十五年八月十九日聂豫攻进荆门后将其货物没收后收歇。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由掌柜先生肖子厚又在原处开“巨丰祥”匹头店。 耿公望开的“耿茂盛”匹头店,店员八人,都是雇请,地点在考棚街,民国十五年八月十九日聂豫攻进荆门后将其货物没收后收歇。民国十六年由其掌柜先生邱耀庭在原处开匹头店。 以上四家商号,至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时都收歇了。在四十家中小商业铺号中比较大的有: 潘发兴匹头店的小南门内,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后收歇,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潘回荆门又开匹头店至解放后。 胡谦益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在十字街(现医药公司)附近的一带,开的杂货、匹头、海菜商店,至一九四0年日本侵入后收歇。 肖干臣在十字街南头开的“亚细亚”煤油(“铁锚牌”俄国产品)店。 2、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至解放前的商店,有十一家独资办的,四家合资办的,分别在十字街、东门、难民区。 匹头店三家,有原老十字街潘发兴(资金比较多),建设街张继仲,原东门彭恭华独资经营。 匹头代收杂皮店三家,有老十字街熊鹏程、熊佑田、程仁记(汉阳帮)均系独资经营。 匹头代收杂货店二家,有原难民区董长清、傅贤林,均系独资经营。 百货店一家,在东门,叫“同昌”百货店,系合资经营,后改为香烟店。 文具店三家,东门有彭恭华的文具店,詹方柏开的大中文具店,西门外,还有华丰永文具纸张店。都系独资经营,大中文具店一直到解放后过渡为国营。 杂货香烟店三家,十字街有“同春”杂货店,系合资经营,其中刘声远有一股,从业人员六人,经理罗厚清,会计耿伯玉。建设街有义和公、大同两家,系合资经营。 除上述十五家外,还有小铺面一、二十家。 3、行庄。抗战前,行庄代收杂皮,比较大的是吴永茂、喻亭记、曾贵卯三家。资金最多的两千元,少的不到一千元。开始搞匹头零售,后来资金充裕了代收杂皮、猪鬃。直至解放。 四、行户 1、青货行三家。最大一家是十字街北刘巴将爷,店员二人,负责盐池、罗集一带的青货交易。枣园街万□□山货行,大南门有张寿堂一家,都以经营花生为主。 2、猪行一家。二人,设在小南门外。 3、骡马行一家。三人,设在南台。 4、木料行二家。一在西门,二人;一在南门,四人。 5、柴行三家。一在南门,三人;一在西门,吕金香在东门到十字街之间。 6、炭行(煤、木炭)二家。一家先是张敬仁,后是高志功;另一家是北门亢家顺。 7、土布行一家,许行政祖辈开的,直至解放。 8、丝行四家。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后,三里街一家,二人;乌盆厂街一家,三人;枣园街一家,三人。内集街王元亨。属季节性的行户。 9、棉花行一家,十字街王家敬开的。 10、粮行二十家左右。有三里街尹道元等十家,十字街罗琅若等级三家,大南门刘华章一家,小南门周爱芝等二家,当铺附近一家。 11、油行二家。一是北门城内罗□□,二人;一是乌盆厂街刘**,二人。 12、酒行二家。日军来前有王崇高酒行,日军投降后改为杂货行代卖酒,直至解放后。 13、鱼行一家,老板姓李。荆门不产鱼,是石牌等地来的鱼,有时一担,有时二担不等。 日军占领荆门后,上述行户除酒行未停,搬到难民区外,其它行户全都收歇。日军投降后除木行、柴行、炭行、青货行恢复外,另增开了杂货行(包括纸、香烟、布、油等)。 五、当铺、宾馆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前,城关有一家当铺,设在现司法局前面医院宿舍一带。民国元年后当铺停业,房子由陈祥阶接手(是买还是占不清楚),后来邮郭□□用二千串铜币佃此房子开“吉祥宾馆”。此馆停业后,一次就卖给国民党县政府,床铺板二百套,板凳百余条。 六、饮食业 1、饧行四十余家。抗日战争前,由十字街进城有二十家,枣园街到凤凰桥有十家,三里街有十余家。 2、酥食铺:王瑞昌、王德昌、王德太、永昌恒、洪顺斋、曹大兴共五家,做蛋糕、点心等。 3、炒菜馆包括蒸笼馆不到十家,其中邱家珍馆比较有名。 七、旅栈、诉讼 旅栈二家。日军来之前,办得较好的是张秉国旅馆,请了一个住过律师学校的谢律师代客诉讼。四乡来城打官司的大都住他家。张晓斋客栈也办诉讼。 官仲雨、张先序、张毕成三家也是专门代人诉讼的。 八、烟馆、土栈(鸦片烟土) 1、大烟馆。从清末开始到日军占领荆门,有二十多家大烟馆,日军来后,除日军经营外,难民有大烟馆近七家。日军经营的是金花红烟土,他们为了毒害中国人,将伪职人员的工资折发烟土,很多人深受其害。日军投降后到解放前夕有十家大烟馆。 2、土栈一家,叫协和土栈,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最兴旺,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改名协合土膏店,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后收歇。 九、手工业 城关有手工业二十家,都系私营,多数是手工操作,自产自销。 1、袜店、厂四家 前清,只有卢元龙的父亲开办的“卢祥茂”一家土布袜店,纯系手工操作,地点在原乌盆厂街,此店除收徒弟二人外,主要靠自己家中的人制作,资金约一百(银元)上下,开始做土布袜,后改制细布袜,自产自销。平时销售量小,当考科举时,销售量大,应考的人都买此袜,后来有了织袜机,此产品滞销,于一九二六年收歇。 一九二四年城关有了织袜机,由西门罗万九经营,以后才有华斌袜店,地点在原内集街(现红旗小学对面),有袜机十余部,从业人员十人以上,资金四百(银元)左右,每人日产袜子四十八双(还得加班),系自染自织,批零兼销。 三年后,该店徒弟开了个黄万圣袜厂,兼做红蜡烛(是双盖双芯蜡烛)地点在乌盆厂街。从业人员十人上下,每人日产四十八双,自染自织,资金五百(银元)以上。 此后,又一徒弟开王义顺袜厂,地点在老东门内白果树附近(现银行),从业人员十人上下,每人日产四十八双。 华、黄、王家的袜子北销宜城边界、西北销南漳、保康一带。原料均在沙市纱厂进货。有十六、二十支两种纱。袜子的型号根据纱子型号而定,分为九十六、一百0四、一百四十四、一百八十针四种。十门支纱织成九十六针四股女袜和一百0四针双纱男袜,以后,由于市场上了上海等外地的四十支纱和六十支纱的细纱袜(当时称丝光袜),这三家袜店产品落后了,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后收歇。但华以斌离开城关,仍在附近农村做织袜手艺不断,战后回城重操旧业。 2、织布兼毛巾厂两家。 一九一六年以后,李九乾开办织布兼毛巾厂,地点在原考棚街(现生资门市部附近)雇工一人。由于质量低劣,时间不长收歇。 胡距安织布厂有木机三至五部,地点在北门内(现市商业局附近),一九四0年收歇。 3、鞭炮业三家,十字街的文交顺,外集街的张□□,现司法局前面的宋□□,这三家于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时收歇。 4、罗宏泰米粉店,一九一六年前后,罗建勋在家里开办粮食开工米粉店,约雇工十人,原料以大米为主,自产自销售,并接受加工,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后收歇,抗战胜利后,其孙罗伯甲继续经营至解放初期。 5、鞍鞯铺(皮件)二家。外集街里翁寿堂一家,一九三八年收歇;黄□□在大南门内做各种骡马鞍套配件,解放前不久收歇。 6、帽子店一家。从前清起,王元亨制帽店专制瓜皮帽,地点在内集街,每年生产约三百顶。上半年用纸糊成帽坯子,等干后,下半年才做里子和面子,一般多用青布和羽纱做帽面,还代做儿童帽。家中三人制作,自做自销,销往城关附近集镇。一九三五年间由于质量低劣,卖不过外地产品,因而收歇。 7、槽房六家。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就有六家槽房,一般自酿自销,有时也搞来料加工。 荣昌正酿酒房,从清末开始,是城关最大的一家槽房,有房屋约五百平方,资金二千元银币,地点在十字街北,自产自销代加工,并设有一个门市部。日产四个酒,一个酒有三十六壶,每壶约三斤。酒的质量好,在城关数第一位,其冰桔酒特别出名。原料用冰糖,桔饼配制,酒缸十几个,每个缸约三百至五百斤,放三十斤冰糖、三十斤桔饼。酒在五十度以上,香甜可口,非常受人欢迎。对一个掌作的师傅养老送终。一九三八日机轰炸时收歇。 第二家是李祥兴槽房,大老板李范庭负责,地点在原响井口(现农业种子种子公司北南)。他的房屋比较好,既做槽房又住家。请有五、六个师傅,有掌作的,打杂的,日产四个活,每个活的数量与荣家相同。资金约三千块(银币),自产自销,并在考棚街、枣园街、十字街北,响井街开了四个酒店,一九三一年后兼做豆腐干,(彷石牌豆腐干),另外还开酱园铺。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时收歇。 第三家是亢全兴槽房,地点在天主堂北(原北门路不远),主人亢兆堂,自产自销,资金三千元左右,请五、六个师傅,并有一个门市部。日机轰炸时收歇。 枣园街许家专制小酒曲行销许多省市。 还有三家槽房,三眼桥的丁□,内集街的张□□,三里街的谢□□,均在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后收歇。 8、石印馆二家。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前在金虾河有刘东升石印馆,民国二十年后刘死了收歇。民国十五年后有史敬堂石印馆,地点在现土产公司北,日本来时收歇 9、书局代石印。清末民初有一家天成厚书局兼营印刷,开始卖书代印刷,石印主要是给县里印田赋卷。当时城关罗清亭毛笔字写得很好,专给书局缮写石印版,后在县政府缮写室工作,换县长时写红告都是罗写的。 10、石灰厂。从清末到民国,在罗汉山一带(现605所附近)办有石灰厂,灰质优良雪白,若用此灰粉墙不沾衣。此厂至解放后,才由街道接手在西门外(龙泉中学附近)办大窑。 11、酒精厂。沦陷后日伪荆门产业合作联合社在向东桥附近办了一个酒精厂,原料主要是买城东南一带的白酒,加工成酒精,供敌开汽车用。日军走后拆除。 12、米厂。日军在南大门内小巷里办了一个打米厂,日军投降后收歇。 十、医院、药铺 医院。民国十五年前,福音堂办了博爱医院,内有门诊,住院部,科室齐全,抗战前夕徐丙炎西医私人开的医院(较有名)一直到解放后才停业。 中药铺代看病。魁星阁有太和春,考棚街有两德堂,十字街北有长春茂,再北面点有卢丙兰,北门外小三眼桥有龚恒平、团结街有邱长春孔金庭,西门有马平玉(外科),司法局一带有王玉清,乌盆厂街有中和堂。这十家在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时收歇。一九四0年日军来后只有一家王豫章药店,在“难民区”。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孙耕九在乌盆厂街继开“中和堂“药铺,代看病,这家药铺最大,很有名。枣园街还有孔金庭(孔聋子)药铺。 西药铺代看病。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丁三爷(安庆帮)在福音堂对面开“广仁“药房,医生姓陈(外地人)。白果树有姚昌明开的“真光”药房,至解放后为联营。 十一、教堂 解放前荆门城关有福音堂、天主堂。福音堂是美国人主持的,地点在现海宁宾馆一芾,负责人约牧师(男,美国人)、吴牧师(襄樊人,男)、罗修道(女,美国人)。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后,约牧师又在高山店(修女)修一座福音堂,吴牧师负责烟墩福音堂。天主堂的地点在人武部南,为法国、比利时人主持,先后有雇神父(比籍)田神父(中国籍),在此布道。烟墩集南周家林子也建有一座天主堂。一九四0年日军来后,他们都走了。
十二、荆门商会 一九一0年以后荆门有商会。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前,会长是蔡时森,民国十五年前,会长换给刘俊山,民国十五年后,会长换述兰(代理过荆门县长),以后的会长先后换亢梁成、王茂如、李秀安。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潘云门任商会常委。日伪时期的会长是张良才。 十三、四十八口柜 清朝时(详细时间不清楚),荆门县收田赋税的钱粮仓就有四十八口柜五十九图(指区划),都是承包代办农户向政府缴纳田赋的。四十八口柜的五十九图是按全县划分承包范围来定的,是世袭制,还可以买卖。推手(买卖土地契约过户的人)一百户,催交田粮税款的差役约百把户,推手、催差是为四十八口柜服务的,分别在城关、沙洋、拾回桥、后港四处设置。钱粮仓有主任、会计,荆门钱粮仓的主任及民国十几年前的会计记不清楚,民国十几年后会计是汪桂秋,一九四0年的会计是陈恒卿。沙洋钱粮仓主任是张乾山(民国二十三、四年至二十五、六年),会计先后有罗阶、郭荣谷、高秦堂、陈一,拾回桥钱粮仓的会计是赵西平。后港钱粮仓的主任高直斋,会计赵阴平。后来改为田赋管理处到解放为止,设在建设街县食品公司内。日机轰炸后,沙洋的设在三家店,拾回桥的设在老山凹,荆门城关的设在城南的袁家集、城北的八角庙,抗战前收钱,抗战后收粮。 除四十八口柜五十九图外,在沙洋、拾回桥、后港设有专门管淤田的稽征员。如拾回桥稽往员王兴汉,沙洋稽征员赵玉坤,此外还在浩子口、积玉口设专管淤田的人员,到解放时止。 十四、拆城委员会 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日机轰炸后,国民党为了防止日军占领荆门城后据守,实行焦土抗战,于是组织群众拆城,有的城墙拆了一半,有的拆了小部分。从此,一座城拆毁得不像一个城了。 十五、城关的行政建制 抗日战争前,荆门城不叫城关镇,是一个联保办事处,管七个保,保管甲。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联保办事处撤销,成立龙山、凤台两个镇。龙山镇管北、西北一带,凤台镇管南、东门一带。一九四六年元月将龙山、凤台两镇合并为象山镇,不久后改为城关镇。城关镇管九个保,城关内是一至五保,白庙、江山、是六、七保、太平是八、九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