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溪镇大泉村大瓦屋揭迷
(李勋明)
在荆门、南漳、远安三县市接壤的东宝区栗溪镇大泉村,有一条长约三华里宽约一华的大泉沟,这里群山环绕,林木荫翳,十几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座落于苍松翠竹间,其中最大的一处名叫“大瓦屋”。大瓦屋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荆、钟、京县委办公驻地,开国功臣李先念也曾经率部驻扎过大瓦屋。因此大瓦屋有其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几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参观游览。二00五年大瓦屋被东宝区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瓦屋究竟建于何时?根据当地居民介绍,大瓦屋始建者为贺姓人家,贺姓与陈姓一同来大泉沟落户,据说是儿女亲家,两家同居一沟,相距约一华里。传说贺家与陈家房子建成后,用斗量自家库存银两,看谁家剩的银子多,结果贺家存银一石(担),陈家存银八斗,后来人们就称大瓦屋为“贺一石(担)”,陈家屋场为“陈八斗”。这就是“贺一担”与“陈八斗”的由来。时过境迁,现在大瓦屋一带已没有贺姓人家,大瓦屋现住居民均为他姓,他们也说不出贺家后人去向。据陈姓老人讲,他们的先祖是从东北四十里外的仙人岩搬到大泉村的。从现遗留在仙人岩的碑记中,原仙人岩寨主确有陈季玉其人,所以笔者认为陈、贺两家有可能在仙人岩盘踞时,把当寨主掠夺的一部分钱财用来大泉村建房,供后人居住,以求久安。
那么大瓦屋究竞建于何年?笔者首先对大瓦屋旁的贺家两处祖茔进行了考证,想从中推断陈贺两家建房的年代。第一墓墓主为卢氏,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卒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享年四十一岁,立碑人为其丈夫贺尚珍携三子一女,夫弟、夫妹等族人,立碑时间为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第二墓墓主为董老夫人,生于清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卒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享年六十七岁,立碑人为其二子二女及其家人。第一墓主卢氏为笫二墓主董老夫人长媳,即董老夫人长子贺尚珍之妻。
由于没有发现董老夫人丈夫以及更上一辈祖莹和墓碑,可见,贺尚珍、贺尚恒的父辈原并不在大瓦屋一带居住。(后查其家谱,贺尚珍和贺尚恒的父亲贺必华“生于乾隆十八年癸酉(公元1753年)正月二十一日,亡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正月二十九日,葬于百家河九家寺”。百家河九家寺在何处不得而知,但绝对不在大瓦屋附近。笔者用罗盘测卢氏墓为乾山巽向,而其墓碑碑记却是艮山坤向,二者方位相差近45度,为什么卢氏墓向与其碑文记录的朝向有误呢?笔者认为一是原墓不在该地,二是调节风水改向,但是察其墓地艮山下陷,绝不可能是调节风水改向,(后得贺氏家谱分析,我的第一推断是正确的,理由是贺尚珍的父亲亡于一八一九年,其儿媳卢氏亡于一八一三年,媳妇还先亡于公公三年,公公葬在异地百家河九家寺,而媳妇卢氏乃丈夫从异地迁回重葬,其墓碑为原墓墓碑)。从卢氏墓碑和贺氏家谱记录推断,大瓦屋应为董老夫人在丈夫贺必华死后携贺尚珍、贺尚恒二子来斯地所建,时间应在一八二0年以后,距今一百八十年左右。
大瓦屋贺姓人家后来究竞到那里去了呢?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贺姓人家发丁后举家迁走,第二种可能是,由于清末到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大瓦屋地处偏僻山区,贺家遭土匪洗劫,全家被土匪所害,至使贺家绝迹,但是如果被土匪所害,当地老人应该有传说。总之,贺家去向还是个谜。
前不久,一位在金城集团工作的贺斌先生送来一本贺氏家谱,称其父为栗溪镇供销社老职工,大瓦屋为他家祖屋,查其家谱记录,贺国忠为第一代始祖:“国忠生于顺治初年,葬于丽阳驿东南六七里罗家塘 ”, 并查得董老妇人为一代始祖贺国忠第4代孙贺必华之妻,董老妇人儿子贺尚珍、贺尚恒为贺国忠第五代孙。贺氏家谱记到第九代“传”字辈结束。贺斌介绍他爷爷为“传”字辈,他父亲为“家”字辈,那么按照贺家家谱推算,现在金城集团工作的贺斌先生应该是一代始祖贺国忠第第十代孙。贺斌先生介绍,贺家迁出大瓦屋的原因有二,一是与下游陈家为争水争地打官司,在笫六代“良”字辈败给了陈家。二是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贺家人跟着李先念部队走了,所以才有贺家失踪的种种传说。
综上所述,贺氏先祖先从外地迁至丽阳驿(现胡集北)做官或经商,由于清末社会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该家族逐步向西南仙人岩白苍一带山区迁徙,最后又从白苍迁走散落各地。大瓦屋由贺氏第四代人始兴到第六代人逐渐败落,总之,大瓦屋是贺氏家族最兴旺时期留下的产物。它历经近两百年岁月沧桑,见证了贺氏家族的兴衰,也记录了人世两百年历史。
如今贺家大瓦屋既不发财也不发丁,住户几移其主,只剩下几个老弱病残者守着这残颓破落的老屋,当我们游览这处庞大的明清院落,凭吊大瓦屋后山上的贺家祖茔,不免感叹世事无常。我想,躺在荒莹中的卢氏和董老夫人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她们苦心经营的大瓦屋会有今天的惨淡。
见2009年12月20日荆门日报
|